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大度能容,乃为“器” “器”在汉语中实在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器,皿也。”“皿”的特征是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东西,如盛酒之“器”为樽,烹煮之“器”为鼎等。“器”对外物的容纳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已从器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有一种“器叫器量,大度能容,兼容并包。 《易经》曰:“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一个人的胸襟要像天地一样博大,能够容纳外物,有如此博大的胸襟,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度能容,是成为人才的重要前提。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发现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非凡的胸襟。昔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王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用计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几乎殒命。后来公子小白在王位争夺中取胜,非但没有对管仲施行报复,反倒赏识其才,重用管仲,君臣相济,最终成为春秋一代霸主。贞观名臣魏征曾参加李密的起义军,也曾为太子李建成效力,在李世民登基后,魏征更是“每犯颜苦谏”,而李世民却可以容忍魏征的屡屡“冒犯”。李世民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才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 大度能容,能容的是批评,是质疑,是争议。蔺相如能容,面对廉颇的咄咄逼人,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不仅促成将相和的佳话,而且使国家免于危难;苏轼能容,在仕途不顺、志不得伸之时,面对炎凉世态的困窘,依然相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大度成就了苏子为人津津乐道的豁达洒脱。我们也当能容,在生活中,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容得下不同的观点,接受得了批评,具备“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度量。 大度能容,才能走向成功,个人如此,集体、社会、国家亦然。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之初,就秉持“兼容并包”的理念,彼时的北大,能够容忍留着小辫子的辜鸿铭,能够接纳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革命人物。当时的北大教授,既有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又有仅有小学文凭从未出过国的“土”教授。“兼容并包”也成就了北大的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在治国理政时展现出非凡的胸襟气度。对外,以开放创新推动包容式全球化发展,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对内,以广阔的胸怀宽容失败,听取不同的声音。“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度能容即为君子之“厚德”,国家之“助力”。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愿我们都能如“器”之能容,在发展的浪潮中得渡人之船,兼容并包,在碰撞中获取激发成功的灵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题干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审题立意时,考生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器”的本义及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器”可以是所有用具的总称,包括各种容器和工具,也可以指人的度量,还可以指才能、人才。有关“器”,考生可以联想到很多古语,如“君子不器”“玉不琢,不成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等。其次,逐句分析材料,迁移思考。如“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是在说“器”的特征,即内外兼美;“器能助人成事”,是在说“器”的功用,“器”是成就事业的实用利器;将“器”理解为“器量”,则可以写人应当有非凡的胸襟气度;若将“器”理解为“国之重器”,可以联想到要成为国之重器,应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追逐梦想,于己能实现个人价值,于社会和国家能济世安民。 立意角度: ①由“器”的价值联想到华夏文化中数不胜数的文物及其价值,再联想到:弘扬传统文化。 ②从“器物”的作用角度来说以匠心精神打造匠心之作来助人成事:用工匠精神打造有利之器。 ③做人要有器量(包容、气度)。 ④联系社会热点:让大国重器掌握在我们手中。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则引语式材料,话题中心是“器”。从生活中的器物、器皿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器量,再到堪称国之重器的大国工匠、科技精英,有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意味。标题是:《大度能容,乃为“器”》。显然重点是探讨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襟怀和气度的问题。本文从“器”的意义说起,借《说文解字》释义,点出主题。又分别以《易经》名言,历史中齐桓公容得下管仲、李世民能容得下谏臣魏征等事例,详细论证对个人来说“大度能容”的重要性。紧接着再进一步说明大度能容,容的是批评、质疑和争议。随后又由个人上升到集体、社会、国家,以北大的“兼容并包”和中国梦的实现来论证大度能容的意义。结尾再次点题。文章首尾照应,事例丰富;全文的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语言雅致,妙语连珠,尤其是文末的句子,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耐人寻味。 素材积累: 1.去年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实物,为鼎的壮观、尊的精美所震撼。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才多多少少对“文化”有了些皮毛的了解。青铜铸造工艺与技术的层面之外,“器”上的纹饰实际上代表了先民们对祖先及神祇的虔诚礼敬之心。“心诚则灵”,如此方可得到神灵的庇佑,江山永固乐享太平。 2.君子不器。君子,何谓君子?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还是“貌似潘安颜如宋玉”我想,应该都不是。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美人在骨不在皮。”君子也应如此。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更重要的是像“予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般的气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大丈夫的器量,这是成大事者的襟怀。“鱼不可脱于渊,大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现今社会,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物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是一种跨越,一种非凡的气象,彰显的是中国人的器量、智慧。 4.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而制作的,四羊方尊是用来祭神的,这两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老师还拿出放大了的图片,指指点点说这是雷纹、这是盘龙、这是饕餮、这是卷角羊、这是夔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方便日常出行,我们会选择共享单车,下图是初次使用哈罗单车(Hellobike)的方法及规则。请把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初学书法者给书画协会主席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学生初学书法,曾去信向您垂询。您虽事务繁忙,仍拨冗赐教,令我感动不已。您对书法创作有一得之见,使我受教良多。我已将您的来信惠存,并时时过目。近期自感书法技术已有些许进步,特寄拙作一幅,敬请斧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落木之声,江涌之状,也借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意。

(3)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至殿中侍御史。②香径,采香径,故址在今苏州香山旁,相传吴王夫差曾遣美人于此釆香。③响廊,即响屐廊,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屐,廊虚而响,故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