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提倡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老师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教育有了空前发展,我们更要“不耻相师”,不耻下问,因此这篇文章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解读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翻译理解题干中所涉及的作者观点,结合个人理解,联系现实及相关理论观念等,对作者观点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最后组织语言,有理有据的分析作答。
韩愈在文中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下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也可见作者的高瞻远瞩和斗争精神。“尊师”与“重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这些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仍然适用,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为它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