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 是进步的,有创新。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从内容上来说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老师的作用给予全面而崭新的界定,这在当时是进步和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硝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为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一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出朴素的辨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观点二 具有阶级局限性。韩愈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为“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又如作者重“传道”之师,而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师,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回归原文,找出作者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创作背景、文章主旨、个人理解及现实的理论观念等,对作者观点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最后作出评价,分析原因。
作者在“从师”上,首先提出教师职能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认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择师标准上,他指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上,他认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在当时有力地批判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老师要教书育人,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等理念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当然,韩愈受当时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其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处,有一定局限性在所难免。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