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乐府古诗,虽然没有乐律可依,但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昂,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诗人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引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章;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题题干是“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要从诗意和抒情的角度分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依据“噫吁喊,危乎高哉!”“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和“鸟道”“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可以看出,第一次作者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蜀道之高;依据“畏途巉岩不可攀”“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可以看出,作者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蜀道之险绝;依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侧身西望长咨嗟”可知,作者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蜀中战祸之烈。从结构上看,从文首到文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文,既是全诗的基调,又全诗的主旋律,一唱三叹营造出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