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之,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立志恢复失地的愿望。“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诗题中的“愤”字,莫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该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之中蕴藏着豪壮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全诗的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颔联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诗人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豪壮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雄放豪迈。后四句抒发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