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牖其前以通明 ⑤贫则面语之 ⑥必械手足 ⑦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⑧函梁君臣之首 ⑨仓皇东出 ⑩忧劳可以兴国
A.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⑨/⑩
B. ①④⑨/②③/⑤⑦⑧/⑥⑩
C. ①④⑥⑧/②③/⑤⑦⑨/⑩
D. ①⑤⑥/②④/③⑦⑧⑨/⑩
诗歌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感情。我们学过的诗词中许多都有挥之不去的“水”的影子。请选择你所知道的诗歌中含有“水”的意象的诗句,仿照下面的例句句式,写两个句子,写出作者笔下借水抒情的不同。
例句:娥眉死去,血泪和流,白居易用“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来形容唐明皇刻骨铭心的思念。
故国沦丧,身陷囚笼,李后主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抒发贯穿岁月的哀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帘”这一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B.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犰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帘”这一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的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地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帘外人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从悲观的视角有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拆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这一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尘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B.“障泥未解玉骢骄”一句中,“玉骢”即如玉的马。这一句描写马要越过河去的动态,窦则是为了衬托苏轼被美景所迷而不愿离开的静态。
C.“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出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中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表现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下列句子中,没有表现作者思乡怀亲之情的一项是( )
A.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B.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D.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 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 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 生活的细小咀嚼, 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
A. 既然 从而 因而 和 所以
B. 如果 甚至 因而 和 所以
C. 因为 和 所以 乃至 那么
D. 如果 甚至 而 乃至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