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心中老磨坊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坊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2016年盛夏,在美丽的甘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坊。
②池沟村的磨坊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坊里的石磨便开始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坊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坊不大,充其量10个平方。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如缀满补了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了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磨坊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坊下的水,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坊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坊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可我们一直不会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坊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坊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作多余之物拆掉。不由得让我想起老家磨坊的命运,心里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坊,那磨坊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坊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坊。石磨坊一共3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加工房,一间是园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坊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坊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坊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坊加工。我自记事时起,就常随父母到磨坊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坊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坊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坊、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水磨,磨坊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坊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据说被磨坊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坊坚固百倍的磨坊,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廊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苞谷和面粉是多么好吃,蒸出的慢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坊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来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坊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坊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坊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坊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人们眼中,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7年3月22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坊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坊,极力写此磨坊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衬托自己家乡的磨坊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C.“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在自己心中磨坊的地位是神圣的。
D.心中的老磨坊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但是今天它们正在淡去。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说:“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5的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轰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选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及彰显内在品格的家国情怀。
B.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
C.文章最后一段从是什么、怎么样等方面论证了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的观点。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D.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频繁跳槽已成为当下我国职场的突出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用人负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辞职对象 | 百分比 | 工作年限 | 百分比 | 辞职原因 | 百分比 |
具备一定资历 | 74.3 | 一年 | 29.2 | 个人发展空间小 | 68.6 |
职场菜鸟 | 45.5 | 二至三年 | 60.8 | 工作环境不好 | 35.7 |
资深骨干 | 35.2 | 十年以上 | 3.9 | 福利待遇低 | 66.6 |
(1)根据以上表格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面对这一现象,企业要想长期留住员工,应做出怎样相应的整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①____________。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②_____________,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的语言之类。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③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动。帝命改授本部右待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十九年,皇太子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在两直隶重、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之,遂留行在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了。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帝善本言。
征汉庶人①,从调兵食。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馀党。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四出厘正之。时马大孽息,畿内②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晋王济炭熿③坐不轨夺爵,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馀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阳武候薛禄城独石诸成成,本往计守御之宜。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本虑边食不足,而诸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十万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④顿充。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②畿内: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③烘(huáng):人名。④偫(zhì):积储,储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宫、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特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其掌管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错被免官,但仍让他以原身份处理政事。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改任后,他善于揭发奸谋,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还赏赐给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他留在了行在兵部。蔡信请求征取军匠家属,使其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调度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众,并逮捕其余党。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夺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他审判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在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将其赐给各人,唯独给张本摆设陶器,是因为了解其为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四出厘正之。
(2)帝以军士艰,不听减。馀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①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②。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注)①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②《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曹人疾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B. 《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一统江山。
C. 《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D. 《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