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较量 温桐 警官刘勇追赶了歹徒一个整夜,没想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较量

温桐

警官刘勇追赶了歹徒一个整夜,没想到最后和对手狭路相逢竟然是在林子中的这一片空地上。山高林密,在追击过程中刘勇一马当先,早已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因此当他与歹徒撞个正着之后,只能是双方单枪匹马地对峙。

正值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淡淡的雾气,间隔不足二十米之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刘勇抢先对天鸣枪示警,警告方“站住”。而这一枪打过,刘勇立即明白,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

随着刘勇的这一声断喝,这个犯罪团伙头子立马像一个断了电的机器人一样凝固在了那里。但是,他却没有扔下手中的枪,而是僵直地转过身来,慢慢地举起了手中的枪,对准了刘勇,一边举枪,一边哈哈笑道:“不愧是神枪手,厉害!可惜你的枪中已经没有子弹了,哈哈!”

刘勇丝毫不动声色,指向对方手枪枪口的手没有一丝颤动。就凭手中这支手枪,他可以在最大射程50米内的任何一点上,抬手间击落轻盈掠过的任何一只飞鸟。不仅公妥系统,就连罪犯们内部,都公认他是神枪手,称他“枪神”。与他遭遇,是没有人敢对射的。

可是此刻,对面的悍匪却趁着刘勇枪中没了子弹,公然开始挑衅了。能让他得逞吗?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刘勇沉声说:“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就较量较量枪的准头!”

“嘿嘿嘿……我可不会上当!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向天空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第七次开枪,那就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嚷嚷……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上啦……”

歹徒虽然满脸挣狩,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都逃不过刘勇敏锐的眼光。刘勇干脆地开口:“是吗?那好,我来数一二三,一起开枪。”他的声音透着轻松和镇定,他的右臂仍然笔直而有力地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枪眼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本能地向后一倾,说:“胡说!别蒙人,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当场击毙!”刘勇的脸庞渗透着自信的光彩,他毫不废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

人们都知道,因为百发百中,刘勇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现在他明确宣布当场击毙,分明是只剩了最后一颗子弹的缘故。话音才落,刘勇感觉歹徒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

歹徒紧盯着刘勇,缓缓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用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浆的手枪。刘勇那一双黑洞洞的眼睛直盯着他,似乎要将他吞没下去一般,歹徒几乎不敢与之对视。

歹徒岂能知道,刘勇此时已把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在自己的那双眼睛上。当公安狙击手,平时训练要“准”,实战则要“快”,这是一条铁律,必须出枪快、发射快。对射时,聚精会神、枪人合一。刘勇直视前方的眼中,此时除了持枪对立的歹徒,分明幻化出了当年军营服役时的实战情景:那次在云南边陲的缉毒伏击战,他才当兵不久,刚刚抬手射中溪边一名歹徒的小腿,稍有迟疑,比山路上另一逃犯开枪晚了一瞬,对方枪声已响,一位老战士猛地扑过来,为掩护他而中弹负伤……

“二!”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嗓音穿透了树林,惊起了几只早醒的小鸟。孤独的警察与孤独的逃犯已经共同被逼到了角落里。

此时的刘勇,可再不想重演上一次的实战经历。他记得歹徒开枪的次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但自己却没了子弹。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

在短暂的空隙里,刘勇已经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咦,那是什么,是汗珠,是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

“三!”刘勇发出了一声斩钉截铁的大喝,声震天地。一刹那,早晨的第一束阳光突然穿破云层,照亮了林间的空地。

“叭……”枪声清脆地响起,山谷震荡。

歹徒扑通一声向前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刘勇的头顶飞过——面对着迎面刺来的阳光,歹徒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刘勇扔掉枪,迅速跃向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歹徒竟没有任何反应。当把歹徒那沾着绿草露水的脸翻过来时,刘勇才发现,歹徒早已没了呼吸。

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严重供血不足,体内应激激素分泌过多,早已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撕裂了最后一丝的生命力。

(选向《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的意思是面对被追击而没有退路的杆匪,警官刘勇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赌赢,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既表现了刘勇敏锐的观察力和悍匪的紧张,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如悍匪语言中的“哈哈”“嘿嘿嘿”等内容,细腻真实地揭示出悍匪穷途末路时癫狂的心理状态。

D.小说再现了人民警察与犯罪分子斗争的场景,描写生动,场景逼真,最后一段的补叙内容揭示了故事的真相,烘托了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了警官刘勇的“义”“勇”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小说的标题“最后的较量”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1.A 2.义:他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并不致命的部位。勇:①一马当先追悍匪,最后单枪匹马与悍匪对峙:②利用焊匪心虚的心理,敢于先发制人,赌对方无法一枪打中自己。 3.内涵:①最后面对面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②中死关头彼此胆识与智慧的较量;③生死关头彼此勇气与信心的较量。作用:①概括故事情节,统领全篇;②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一语双关,暗示故事的结局。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一切只能听天由命”错误,文中说警官刘勇喊“二!”时“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嗓音穿透了树林”,说明他的心理不是“听天由命”。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就人物性格特征设题,但是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题的方向是“义”和“勇”,因此只要回到文本中梳理警官刘勇的言行,筛选出能体现这两方面特征的信息。结合“人们都知道,因为百发百中,刘勇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此时的刘勇,可再不想重演上一次的实战经历。他记得歹徒开枪的次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但自己却没了子弹。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山高林密,在追击过程中刘勇一马当先,早已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因此当他与歹徒撞个正着之后,只能是双方单枪匹马地对峙”等分析,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归纳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作用和内涵的能力。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与作用,要结合小说内容去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小说主旨去挖掘其深层含意,通过寻找小说标题与故事情节、小说主旨等的联系,总结出小说标题的作用。本文的标题“最后的较量”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较量”揭示出故事的核心事件。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较量”又是多方面的,有胆识与智总的较量,更有生死关头心理素质的较量。“最后的”这个限定语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呼喊,到重拾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

(摘编自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古今社会每一个方面均有呈现,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摘编自郭加利、于钦明《为文化自信注人时代内涵》)

材料三:

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能接触互联网,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接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他们更热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要引导孩子来认识他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的传统,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

"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个系统课程,可能孩子在学的时候有一点被动,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的灵魂塑造,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告诉他你是要这样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根源,知道中国文化是他的原点,是他的原乡。”

(摘编自关心、徐妹彤《两会访谈话文化》)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B.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自信可能会有一些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独特的个性。

C.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家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就不怕他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

D.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他们大多数认为文化自信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让部分人经历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的时期,如今,强大的综合国力让更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了认同感,重拾文化自信。

B. 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是学生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完整的民族灵魂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 作为中华儿女,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命脉”,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 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D.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坚守我国文化自信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阅读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②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分享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的上了年纪的独居女士。这位女士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他对她的帮助。可以想见,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

③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的人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外国人带去了“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④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其思想内容的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由于独具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一度将贾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⑤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凡《“长安花”的芬芳,如何飘得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读者利用网络平台讨论中国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也可以借此交流情感。

B.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表现了出来。

C.中国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了解。

D.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品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

B.文章举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给邻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

C.文章第④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D.文章从诗词到小说,从古代经典到当代影视,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B.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

C.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

D.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误解与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是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所作。②北阙:皇宫背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第三句中的“不才”既是谦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第四句委婉深致,不说“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是说自己因“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D.此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实际上道出的却是不尽的怨天尤人。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神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写自己隐居山林,与尘世隔绝,独来独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写自己沉醉于鹿门的美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归鹿门歌》中,通过描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人归引出自归,从而表现自己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___________,也能令人回味无穷。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用舌头完成的。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    ),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________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______,腹中矛戟_________,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超越两者的平凡的人,没有忘掉自己,可也不至于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话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片纸只字  照耀  胡言乱语  森然

B.片言只语  照耀  天花乱坠  肃然

C.片言只语  照彻  天花乱坠  森然

D.片纸只字  照彻  胡言乱语  肃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寡言是一种难得的性格 B.寡言是说话少

C.第二种是寡言 D.寡言更值得称赞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是超越两者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B.我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忘掉自己,可也不至于没有那伟大的魄力

C.我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D.我们是超越两者的平凡的人,虽然没有伟大的魄力,但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