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B 2.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说法有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句内容;然后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思考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描写的角度看,“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从描写手法上来看,以“乐”形容鸟的欢快,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迟”写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诗句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注意分点作答,语言通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知之,唯从叔祖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善属文,工草隶。拜御史大夫。上方图江表。及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馀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其地险峭,诸将患之。素曰:“胜负大计,在此一举。”乃以夜掩之。素亲率黄龙数千艘,击之,欣败走。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兵甚劲。素击之。智慧逃入海,素蹑之。智慧遁守闽越。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乃密令人谓国庆曰:“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 国庆于是执送智慧,斩于泉州。自余支党,悉来降附,江南大定。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 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 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 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还京师,因从幸洛阳,以素领营东京大监。卒官。

(选自《隋书·杨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索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B.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C.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D.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表,意为“外”,从中原看,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突厥,我国古代民族,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可汗,我国古代突厥等最高首领的称号。

D.我国古代帝王、皇后和大臣乘坐的车总称为“驾”。后用“驾”代指帝王、皇后或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作战有方,纪律严明。杨素奉命讨伐陈国,陈将戚欣以强军据守险滩,杨素率军趁夜袭击敌军,大败戚欣,抚慰俘虏,官兵秋毫无犯。

B.杨素打击叛贼,平定江南。他进攻浙江叛贼高智慧,高智慧逃到海上并与泉州叛贼王国庆会合,他让王国庆抓了高智慧,江南彻底平定。

C.杨素讨伐突厥,大败敌人。他讨伐入侵的突厥人,改变以前对胡人作战的布阵方法,突厥首领听说后非常高兴,前来迎战,结果突厥军队大败。

D.杨素富有权谋,治军严厉。他显贵受宠,朝廷对他言听计从,随他征战的人有小功必被记录,士兵们都愿意跟从他;他治军严厉,严惩违法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2)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描写徐老师时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2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 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 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2.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3.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50.8亿件,同比下降0.2%;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20.4亿件,同比增长3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6.3亿件,同比增长21.2%。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12.6%和7.3%,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2019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通告显示,国家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6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44844件,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42840件,占总申诉量的95.5%。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1479件,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68.5%。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缺少和快件延误,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35.6%、21.2%和18.6%。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环比增长的有违规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2019.7.22《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

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今年4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50%;45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30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邮政企业已有23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回收率达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60%以上。

(摘自2019.7.16《工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B.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

C.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缺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21.2%。

D.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2019年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比2018年6月下降0.3%。

C.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牛头山亭子(注)

杜甫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注)本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牛头山亭子俯瞰千家万户,意境开阔,为后文写他心系国家的广阔胸襟作铺垫。

B.颔联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江城”“日”“山谷”“风”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C.尾联写诗人面对春天里牛头山盛开的丛丛百花,却没有任何喜悦之情,以至流下了痛楚的眼泪。

D.诗歌前两联,视角从俯视到仰视、由近看到远观,描写了登上牛头山亭子所见的景色;后两联则触景生情。

2.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