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这跟史料少有关。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这跟史料少有关。在传世的宋代文史资料中,既无只字提到张择端,也无画作的其他记载。《清明上河图》现世后,各种仿作层出不穷,________画作的真伪之辨莫衷一是。直到1950年,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________,一致确认此本才是真迹,版本之争才宣告结束。(    )。这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马伯庸说:“我在写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保证专业性。我的心态是战战兢兢、_________。”将对古董的研究写成书,他认为找对感觉,接下来就_______;如果没找到感觉,再努力也会觉得没开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瞬间 审定 如履薄冰 势如破竹

B.一时间 审定 心惊肉跳 一鼓作气

C.一瞬间 鉴定 心惊肉跳 一鼓作气

D.一时间 鉴定 如履薄冰 势如破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就是为了满足读者对这段史实的兴趣

B.为了满足读者对古董鉴定等的兴趣,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了《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

C.有感于这段史实,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了《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

D.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就是因为对这段史实很有感触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B.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C.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D.以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1.D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一瞬间:形容时间极短。一时间:短时间之内。后文说的是关于画作的真假的争辩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一致。故选“一时间”。 审定:审查决定。鉴定: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语境说的是众专家辨别并确定此本《清明上河图》是否为真迹。故选“鉴定”。 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形容戒惧谨慎的样子。心惊肉跳:形态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战战兢兢”与“如履薄冰”是近义词,语句用于形容马伯庸小心谨慎的心态。故第三空应填“如履薄冰”。 势如破竹: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根据语意,马伯庸想表达的是找对感觉就会写得很快,毫无阻碍。故第四空应填“势如破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语段并未提到读者对这段史实的兴趣和对古董鉴定等的兴趣,所以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说的是史实,后面说的是马伯庸的书,本空应填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排除D项。 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文中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或“以……为中心”。二是“论述”与“小说”搭配不当,应将“论述”改为“讲述”, B项,“论述……的故事”动宾不搭配; C项,“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句式杂糅; D项,“论述……的故事”动宾不搭配。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人只合江南老        只合:只会

B.垆边人似月            垆边:酒家

C.脘凝霜雪            皓:洁白

D.还乡断肠            须: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此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③为国有人:语出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用翠羽做的旗饰,为古代天子出行时所用,这里代指皇帝。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因果照应,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诗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