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久”写出诗人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C.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D.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2.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C 2.①“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②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抒发了低落的情绪”错误,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故选C。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颈联句意为: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春雨潇潇,乱草蓬勃,断壁残垣,夜月清冷,一派荒凉破败之景,诗人借哀景抒哀情,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抒发自己对国家衰败的伤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                         

2)《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 ⑤③④②①⑥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⑤③①⑥④②    D. ②①③④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草绿鸟鸣,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秋山中作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向往隐逸,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即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女嫁娶毕,即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实写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颈联“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临秋急”对“薄暮悲”,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角度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