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路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确定,断定

D.此言之                        得: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夫夷近,则游者众

B.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C.秦之所大欲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D 2.B 3.D 4.(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虐的秦国的贪欲却永不满足,(诸侯)送出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厉害。所以,不打仗谁强谁弱谁胜利谁失败已经断定了。 (3)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此言得之”的意思是“这话对了(这话说得在理啊)”,所以“得”的意思是“得当,适宜”。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以:介词,因为/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B项,与:介词,同、跟/与:介词,同、跟; C项,则:连词,那么/则:副词,就是; D项,之:代词,指秦国/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进行对比论证”分析错误,“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应为比喻论证。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兵”,兵器;“善”,好;“战不善”,仗打得不好;“弊”,弊病,弊端;“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亏”,亏损;“道”,规律。原因。(2)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故”,所以;“判”,确定,断定。(3)中“以”,用;“事”,侍奉;“犹”;犹如,就好像;“薪”,柴;“得”,得当;“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B.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 胜负之                  数:命运

D. 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牧以谗诛                       泊:等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