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2.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                       隙:矛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为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

C.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       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摈秦           赵亦盛设兵待秦

4.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5.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1.B 2.D 3.D 4.C 5.B 6.(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2)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二国”“秦”“四国”“此”“彼秦者”,虚词“以”“而”“于”“其”“而”“为”,“四国”意思是“其余四国”,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急”意思是“急难”,“其急”意思是“他们的急难”,作“助”的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彼秦者”意思是“那秦国”,为一个词,作“将何为哉”主语,其前断开;排除D;再结合本句意思: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句子可以断开为: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他们的急难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的意思是“以至于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他们的国家”,所以“隙”,的意思是“漏洞,可乘之机”。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之:代词,这个问题/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于:介词,表被动/于:介词,比。 C项,其:代词,他的/其:副词,表示诘问,难道。 D项,以:目的连词,来/以:目的连词,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内容、重点词句的翻译上以及内容、手法分析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通读文章,可知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韩、魏是“天下之所重者”。故选C。 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这是对作者观点分析。B项,“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分析错误。文中意思是说这两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堵、住了秦国东进之路。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塞”,阻碍;“冲”,要道;“塞秦之冲”,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蔽”,掩护;“山东”,崤山东边;“故”,所以;“所重”,“所”字结构,看重的;“莫如”,没有比得上。(2)中的“委”,抛弃;“以”,使,让;“当”,同“挡”,抵挡;“强虎狼之秦”,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以当强虎狼之秦”,省略句,即“以之当强虎狼之秦”,让他们(指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彼”,代词,他们,代指其余四国;“安得”,怎能够,怎么能;“折”,屈服;“入于秦”;指归顺于秦国;“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路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确定,断定

D.此言之                        得: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夫夷近,则游者众

B.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C.秦之所大欲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B.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 胜负之                  数:命运

D. 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牧以谗诛                       泊:等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