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______。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________,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______,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③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解析】 试题根据前面的“但”可知,第一空应该与前面“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相反的,所以应该填“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根据后面“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可以推断第二空的内容。根据前面的介绍及后面“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可知,第三空主要写采用前面的那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印象不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间的食物五花八门,因为各种食材千搭万配,变化无穷。然而这变化也只是壳,核可是“铁打的江山”,那就是食材的物性。爷爷说,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它们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的颜色、气息、质地说话呢,说的还是再实不过的实话,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只有先懂得物性,你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许多东西的物性本来就是相反相成的。比如西瓜瓤上火,西瓜皮却去火,所谓“瓜皮翠衣苦夏宝”;橘子肉上火,橘子皮却去火,所谓“十年陈皮贵似金”。所以老祖宗留下一种说法:“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

食材的好味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另一种是复杂的。复杂的味道往往很有个性,它的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鲜明,比如羊肉很膻——很多人都不喜欢的那种膻。所以,人们在烹饪时就要注意扬长避短。这就得用调味料来平衡和协调,越突出的个性越得平衡和协调。不过千万不能忘了,调料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为主料服务,就是为了让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恰到好处。当你觉得某道菜调料味太重的时候,如果不是厨师水平有问题,(        ),厨师需要用重味调料来遮蔽。调料的作用是衬托和修饰主料,而不能喧宾夺主。这是一条根本性原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它们的颜色、气息、质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说话呢,说的还是再实不过的实话,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

B.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它们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的颜色、气息、质地说话呢,说的还是再实不过的实话。

C.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它们的颜色、气息、质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说话呢,说的还是再实不过的实话。

D.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它们的颜色、气息、质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说话呢,说的还是再实不过的实话,尽管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羊肉很膻——很多人都不喜欢的那种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是她带的最后一个孩子——第19个!

B.“好香的饭,——听到风声了吗?钱三一又考了第一名!”室友低声说道。

C.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D.“嘎——”传过来一声大白鹅被惊动的鸣叫。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

B.肯定是食材不够新鲜,那就是食材本身的问题

C.那就可能是食材不够新鲜了,说明食材一定有问题了

D.或者就是食材不够新鲜了,说明食材可能有问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佩上繁多而充满芳香的饰品,使身上更加芬芳,表现了作者修身洁行,使品格更趋高贵的思想。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时令和送别主题,渲染了送别的氛围。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蓦山溪 登历阳城楼

蔡伸(注)

孤城暮角,落日边声静。醉袖拂危阑,对天末、孤云愁凝。吴津楚望,表里抱江山,山隐隐,水迢迢,满目江南景。羁怀易感,往事伤重省。罗袂浥残香,鬓星星、忍窥清镜。琼英好在,应念玉关遥,凝泪眼,下层楼,回首平林瞑。

(注)蔡伸,字伸道,号友古居士,曾经历南渡的劫难。本词即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城暮角,落日边声静”两句以景渲染情,孤城暮角声给人以凄凉之感,一个“静”字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冷清。

B.词上阕的后五句,通过描写眼前江南的景色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

C.“罗袂浥残香,鬓星星、忍窥清镜”两句说的是佳人罗袖的残香犹存,但人却不知去处,更念年华老去,情何以堪?

D.“琼英好在”一句中的“琼英”指美丽的女子,即词人心中的佳人,这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词人对佳人的思念。

2.请简要赏析“对天末、孤云愁凝”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旦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英宗即位,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元史•吴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B.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C.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D.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传,经是百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传是解释经文的书籍。经传统称圣贤所著的书。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时起称“太庙”。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如《出师表》中有“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澄博学有才。吴澄幼年参加乡校考试,常常名列前茅;他通晓经传,著书见解精到,文笔简洁,终成一家。

B.吴澄受人推崇。按察司经历郝文曾邀他到郡学讲经论史,并向朝廷举荐他;左丞董士选把他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

C.吴澄恪尽职守。吴澄任国子监丞时,能根据学生个人的天赋反复教导启发,常常为此工作到半夜,无论寒冬盛夏都不曾改变。

D.吴澄敢于直言。朝廷修建太庙,未及迁牌位供奉,皇帝驾崩,朝廷命大臣共同评议昭穆次序一事,吴澄进言应依据古制而施行,但最终未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2)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李汉荣

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我当然不能理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我吃。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他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漫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人之心。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

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里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满了由衷尊敬。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小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小心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秘密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维护着田园的诗意。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道士,是田园诗的坚贞传人。即使时间走到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钢筋塑料水泥,它们断然拒绝向非诗的生活方式投降,在僵硬的逻辑之外,依旧坚持着溫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瞧,此刻,我身旁这些花草,它们手中捧着的,仍是《诗经》里的露水,仍是陶渊明的种子,仍是孟浩然的气息。我就想,我们手里也曾有过不少好东西,但是,一路上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了、掉碎了多少?

我长久地望着这些温柔的植物们,想起那些关于地球毁灭、动植物灭绝的不详预言和恐怖电影,想起我们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内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忧郁和恐惧,对“灭绝”则是十万八千个不愿意!不说别的,就凭眼前这些温存、美好的植物,这些从上古时代启程,揣着《诗经》的露水,沿着唐诗和宋词的纵横阡陌,一路千辛万苦走来的野花芳草,这个世界就不该灭绝,而应该千秋万世延续。是的,我们必须将纯真之美坚持下去,将自然之诗捍卫到底。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听见,在南山之南,在田园远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我品尝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这引发了我对这些植物生命意义的感叹,并引起了下文对田园文化的思索。

B.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园派,中国诗歌里始终摇曳着朴素的植物的身姿,它们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灵思。

C.本文写了我深爱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写了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反思,深化主题。

D.结尾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一句看似调侃,其实作者是借此表达对纯真之美和自然之诗亲近、认同以及坚守的态度。

2.野花芳草们被“由衷尊敬”的原因主要有哪两个方面?请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散文充满诗意,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