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文明的韧性 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 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 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 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 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 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 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 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 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 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指向性明确的命题作文,将普适性的话题范围缩小至“文明”之上,但从格局上来说又是一种扩大,让考生把个人思考上升到对国家、民族整体命运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内涵丰富,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文明的韧性”,从“韧性”上来说,它可以解读为: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持到底。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仍旧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材料中说“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就是对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国历史面临的种种危机灾难,与赖以渡过危机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因而材料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着眼于当下,将民族精神发扬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中菲领土争端、中美贸易战等,值此国际局势之下,更应关注国家民族如何顽强独立地生存发展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及现实局势进行思考,自觉承担起振兴祖国的伟大责任,从而让走上社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 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 参考立意: 1、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 2、汉语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 3、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 4、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 5、疾风知劲草,在危机的暴风雨中锻炼出民族的韧性; 6、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应该重拾韧性了。 参考素材: 例文2: 文明的韧性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 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古埃及帝国有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古老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一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得以流传下来,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割断,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 秦朝“书同文”让文明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韧性从此更韧。 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藝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 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例文1结构 本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的坚韧,再以生活实例抨击国民软弱与享乐主义现象,最后发出呼吁,号召国民重拾坚韧,完整地解读并阐释了题意,从思路上来说十分老道;其次,文中多次引用历史人物事迹及名言,运用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文采较好;第三,材料信手拈来,展现出丰富的积累与较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篇不错的佳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学&科网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某狱      决:打开

C.代为筐箧        治:备办

D.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思

苏轼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有删改)

(注)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独得不(废:被废弃) B.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言笃论(微:轻微) D.天下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B.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C.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D.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思的思想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说孔子的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B.孔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喜欢树立观点,且争论不休,作者将该局面的产生归因于“三子之争”。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2)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洒然:整洁的样子。③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

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C.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然后连着生了七个孩子,后来不想再生孩子,用了女佣的偏方,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B.归有光和大姐淑静长得最像母亲。所以母亲去世后找画师画像,家人把他们两个带出来,让画师照着他俩画。

C.归有光的母亲生前勤劳、节俭,但是对待仆人都很好,从来不会打骂仆人,而且娘家送来好吃好喝的,人人都可以分到。

D.虽然归有光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但是大女儿和大儿子的嫁娶都是她生前订下的。归有光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想念自己的母亲。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2)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客户选房认购”流程示意图,请将该流程图表述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全面,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①__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_________,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