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个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断骨的在别处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工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在八仙桌旁正襟危坐,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抬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冷冷地说:“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按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药方。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儿,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石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也有人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还有人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小说通过介绍药铺的相关情况,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等来烘托人物形象。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1.B 2.①奇在医术。阿城名医,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接骨神技,手到病除。②奇在医德。有一文没一文均看病给药,不求利益;从不要求请他出诊的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③奇在机智镇定。麻五副官拿枪逼他出诊,他不慌不惧;别出心裁,开出讽刺挖苦麻司令的药引子;副官质问其药效,他从容对答。④奇在身份。表面上是名医,实际上还可能有多种身份,充满神秘感。 3.①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②释疑,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③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结尾,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彩。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错误,原文“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个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可知这样做是为了练手功,与肉中拼骨未必原理相同,也未必有科学依据。这样写是为了增添人物的传奇色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这位名医“奇”在何处,要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原文“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断骨的在别处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工夫,就给弄好了”,奇在医术;“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奇在医德;“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奇在身份;“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冷冷地说:‘马上去’”,奇在用药,奇在机智镇定。 3.本题考查对小说的结尾探究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原文“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 “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通过传说,对他身份的各种猜测,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通过传说,交代他最后的去向是与八路有关,甚至是除掉了狗汉奸麻五,使情节完整,前后呼应;“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也有人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还有人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通过传说,让人对宋先生的身份和所做的事情真假难辨,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53日)

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1121日)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5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是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条目繁多,法网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网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虛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余地。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一旦律法废弛,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能否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有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内可能会如秦王朝一般因变法而兴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峻法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视百姓为草芥,直接导致百姓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秦朝。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对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鞅对“秦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引出了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有所反思,文章总结后认为在百姓缺乏法律信仰的环境下,破解“秦孝公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D.文章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先树立良好的法令制度,再继之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彻底解决“秦孝公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丰富法治的内涵,在人与法、法与社会之间通过道德滋养形成良性包容互动,就可以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

B.如果知法、懂法只是官员们的专利,老百姓只有严格遵守法令的义务的话,那么法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发挥其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C.一味地强化道德礼仪的作用,弱化法律总揽一切的力量,会让百姓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寄托在清官廉吏身上,法治信仰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

D.假如全社会都能对良好的法律秩序心存敬畏,让法治精神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让官员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的历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5月18日,张学友“A Classic Tour”巡演在京举办发布会,对主持人夸耀他的6000万唱片销量和打破吉尼斯纪录的巡演场次一笑置之,只说打破巡演次数“很累的”。谈到今后的打算,他表示:“想趁体力尚可的时候再做一次,也告诉二十多岁的后辈,坚持一下你们也可以在我这把年纪继续唱歌。”无论怎么说,张学友的这份对职业的热情,在娱乐圈愈发稀缺,也愈发珍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近来,有些地方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开始执行休假两天半的规定。根据下面的图画概括一下,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地下水都会比地表水的水质要好一些。但是由于中国北方的地表水污染实在太过严重,使得经土壤过滤之后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__________,中国北方的城市大多数使用极深层的地下水供给市民。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地下水的不断抽取,地下水网将会变得枯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