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高三年级“成人仪式”上,一位母亲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对同学提出希望,接着将...

在高三年级“成人仪式”上,一位母亲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对同学提出希望,接着将由学生代表发表成人感言。如果你是主持人,如何串起两人的发言?请拟写一段120字左右的串词。要求:①引用古诗文名句;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得体,感情真挚。

 

示例:这位妈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长是艰难而又幸福的,充满了泪水和欢笑,您对我的恳切希望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鼓励我们走好人生每一步。“少年心事当拿云”,在这神圣时刻,我们同学又有什么想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所。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一位母亲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接着将由学生代表发表成人感言,如何串起两人的发言,围绕一个主题选择编排的,这样串词就容易围绕主题进行。串词,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重复句、注重音节。串词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因而,串词语言注意章节美。主题为高三年级“成人仪式”,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引用古诗文名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变         ,非常明显。以电影为例,电影是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一个全媒介时代,也处于热闹嘈杂的互联网语境中。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应,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以文艺批评影响广大的受众,如何使专业的批评工作者发出的声音能有回响、有共鸣,都需要电影评论者深思熟虑。批评与理论不一样,理论要严谨,批评要灵活生动。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可以写一些          、适合在网络上传播的文章,语言应该生动灵活,判断应该简明有力道,甚至可以使用部分网络语。

就电影而言,(            ),我们既不能只看票房,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我们应该           ,全面考量。当然还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就是           电影批评能够秉持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艺术良心,力求电影批评保有鲜活的烟火气息和生命力,促使电影业蒸蒸日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激烈  短小精悍  推陈出新  担保 B.剧烈  言简意赅  与时俱进  担保

C.激烈  言简意赅  推陈出新  确保 D.剧烈  短小精悍  与时俱进  确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电影为例,电影处于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也处于热闹嘈杂的互联网语境中。

B.以电影为例,电影是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也处于热闹嘈杂的互联网语境中。

C.以电影为例,电影处于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一个全媒介时代,也处于热闹嘈杂的互联网语境中。

D.以电影为例,电影是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而且处于热闹嘈杂的互联网语境中。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外,还要适当考虑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

B.既要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更要考虑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

C.除了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外,还要适当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

D.既要考虑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更要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表现女子品行端正,但男子却已变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由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伤感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傍晩时分,灞原之上风雨停歇,雁群自北向南不断飞过的萧瑟画面。

B.诗人看到他乡树木落叶纷纷,想到自己羁留于外地,顿生落寞漂泊的伤感之情。

C.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仍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D.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粉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胥鼎字和之,尚书右丞持国之子也。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入官以能称,为著作郎。上曰:“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为人甚干济。”上曰:“著作职闲,缘今无他阙,姑授之。”未几,迁右司郎中,转工部侍郎。泰和六年,鼎言急递铺传送文檄之制,上从之,时以为便。贞祐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贫民阙食者众,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遂定权宜鬻恩例格,如进官升职、丁忧人许应举求仕之类,入粟草各有数,全活甚众。四年正月,大兵略霍、吉、隰三州,鼎遣兵屡却之,且上言:“窃谓凡被俘未归者,更宜多方招诱,已归者所居从便,优加存恤,无致失所。”制可。二月,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时鼎方抗表求退,上不许,因进拜焉,且遣近侍谕曰:“卿父子皆朕所知,向卿执政时,因有人言,遂以河东事相委,果能勉力以保无虞。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今特授卿是任。”宣宗崩,哀宗即位。正大二年,起复,拜平章政事,进封英国公,行尚书省于卫州鼎以衰病辞,上谕曰: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鼎乃力疾赴镇,来归者益众。鼎病不能自持,复由前请,优诏不许。三年,复上章请老,且举朝贤练军政者自代。是年七月,。鼎通达吏事,有度量,为政镇静,所在无贤不肖皆得其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节选自《金史·胥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B.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C.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D.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郎”,官名,属中书省,有编修国史之责。从文中看,这是个闲职,职位并不重要。

B.“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全国的屯田、水利、交通等各事项。

C.“丁忧”,原指遭逢直系尊长的丧事,后多用来指官员居丧。这里“丁”是“遭逢、遇到”之意。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及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鼎做官颇有才能。他上奏章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这一制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

B.胥鼎关心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立法赈济京城缺乏粮食的贫民,法令制定后,救活了很多人。

C.胥鼎为官深得人心。他处理政事镇定从容,周围的人无论贤能与否,他都能做到让他们满意。

D.胥鼎深受皇帝倚重。他向皇帝提出退职,皇帝下诏书褒奖挽留,直到他举荐别人代替自己才被准许退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

(2)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个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断骨的在别处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工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在八仙桌旁正襟危坐,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抬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冷冷地说:“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按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药方。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儿,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石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也有人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还有人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小说通过介绍药铺的相关情况,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等来烘托人物形象。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