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行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行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两字点明了时令。

C.上片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迢迢春水写出了愁绪之多,绵延不断,画面生动,意境优美。

D.下片的“寸寸”“盈盈”表现出思念的缠绵深切,而“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中对闺中人的深情嘱咐。

2.下片“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请对其简要赏析。

 

1.A 2.【答案示例】 这两句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情景,是前面“莫近危阑倚”的原因,词人不直接写行人思念闺中人,而是借想象国中人凭高远望而不见所思的情最表达相思之情,不但构思新颖、巧妙,而且使感情表达更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行人离家,就是普通的游子离家,不是因为战乱,故表达为“因为战乱”是错的。 故选A。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踏莎行》这首词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行人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行人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营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上片写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后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下片写闺中思妇对陌。上行人的深切思念。结尾两句意思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写思妇的凝望和想象,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是前面“莫近危阑倚”的原因,词人不直接写行人思念闺中人,而是借想象国中人凭高远望而不见所思的情最表达相思之情,不但构思新颖、巧妙,而且使感情表达更深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注)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素商:即秋令。《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C.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词人心中的悲苦。

D.词人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回想往昔,将眼前景和昔日景进行对比。

2.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两崖(循:沿着) B.独其西阁为(胜:优胜)

C.芦山(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 D.不可数(殚:尽,竭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2)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

(3)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查看答案

请以“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为开头,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人崇敬和偏爱的又一个因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他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这一时期反对变法的一派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并被打入“另册”,苏轼的名字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