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把握并理解概括出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劝学》中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勉励人们学习,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内容上升到品德修养上来。第二段运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可见荀子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行为;第四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现品德的养成,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荀子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