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久居,祸且及汝
A.贼能且众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且欲观客所为 D.不出,火且尽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奋椎左右击
A.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B.夺其物,故仇我
C.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D.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B.子灿见窗户皆闭
C.宋将军故自负 D.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B.长子灿七岁,少同学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D.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工:擅长
B.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长:比……年长
C.故尝与过宋将军过:经过
D.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寝:丑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予兄子瞻①,谪居海南。四年②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汉息曰:“吾皆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C.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D.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特指吏降职或流放。
B.讣:指讣告,报丧的文字,用以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C.太学:古代设立在地方,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D.伯: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
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之势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
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苏轼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
D.由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有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2)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