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题目。 六王毕(① ),四海一(② ),蜀山兀(③ )...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题目。

六王(①        ),四海(②         ),蜀山(③           ),阿房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⑤           )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⑥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⑦    )回,檐牙(⑧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⑨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⑩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复道行空,不(⑪     )何(⑫     )?高低冥迷(⑬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⑭       )不(⑮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⑯  )来于秦。朝歌夜(⑰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⑱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⑲       ),韩魏之经营(⑳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㉑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先用几句交代了宫女的来源,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B.作者用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间接写美女之多,宫女命运之惨,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多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

D.宫女们听到宫车由远及近,而又渐渐离去,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她们对皇上的盼望由兴奋的顶峰跌至失望的谷底的心理过程。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①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②统一 ③山高而上平,比喻山秃 ④出现,指建成 ⑤遮蔽 ⑥趋向 ⑦萦绕 ⑧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⑨相当于“然” ⑩量词,座 ⑪雨后初晴 ⑫出现彩虹 ⑬分辨不清 ⑭天气 ⑮相同 ⑯乘辇车 ⑰弹奏 ⑱远 ⑲收藏的金玉珍宝 ⑳金银珠宝等物 ㉑掠夺 2.B 3.(1)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2)(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3)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丟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很可惜。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实词虚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 ①“六王毕”译为:六国灭亡了。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②“四海一”译为:四海统一。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③“蜀山兀”译为: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兀,山高而上平,比喻山秃。 ④“阿房出”译为: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出,出现,指建成。 ⑤“隔离天日”译为:遮天蔽日。隔离,遮蔽。 ⑥“直走咸阳”译为:一直通到咸阳。走,趋向。 ⑦“廊腰缦回”译为: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 ⑧“檐牙高啄”译为:(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⑨“囷囷焉”译为:曲折回旋。焉,相当于“然”。 ⑩“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译为: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落,量词,座。 ⑪“不霁何虹”译为: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霁,雨后初晴。 ⑫“不霁何虹”译为: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彩虹。 ⑬“高低冥迷”译为: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冥迷,分辨不清。 ⑭ “而气候不齐”译为:天气却不相同。气候,古今异义,天气。 ⑮“而气候不齐”译为:天气却不相同。齐,相同。 ⑯“辇来于秦”译为:坐着辇车来到秦国。辇,名词用作动词,乘辇车。 ⑰“朝歌夜弦”译为: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弦,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⑱“杳不知其所之也”译为: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杳,远。 ⑲“燕赵之收藏”译为:燕赵藏的金玉珍宝。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 ⑳“韩魏之经营”译为: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动词用作名词,金银珠宝等物。 ㉑“剽掠其人”译为: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掠夺。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B项,“作者用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中“拟人”错误,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但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译为: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注意得分点: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长桥卧(于)波,省略句。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译为;(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注意得分点: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荧荧,明亮的样子。……也,判断句。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丟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很可惜。注意得分点: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当作。名词作状语。铛,平底的浅锅。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视,看到。之,代词,代这种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阿房宫宏伟的一组是(    )

①蜀山兀,阿房出                 ②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④蜂房水涡

⑤长桥卧波                       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查看答案

关于《阿房宫赋》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阿房宫的来历、外在规模形状和本体建筑。

B.文章第2自然段,写了宫人奢侈的宫廷生活。

C.文章第3自然段,叙写秦的豪奢,秦的灭亡,阿房宫被烧毁。

D.文章最后一段,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     ______     囷焉______  不何虹______

______     锱铢______)(______              架梁之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语,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注)。参劾其借官曲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摧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流内铃:宋代官署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宰相,职官名。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被诬陷擅借官曲酿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审议,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滴;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同时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