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品读这首诗,不难看出诗人在作品中流露了一定程度的消极思想成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生亦有命”,带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另一方面,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对残酷、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妥协情绪。不过,这并不能说诗人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想法: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诗句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在诗中说“人生亦有命”,并非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把这一思想表现得十分清晰。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