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避讳的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之为“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称“官讳”,亦称“宪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所反映的,就是避官讳。
三是圣贤,称“圣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qiū”,要读成“区”字等。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称“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避母名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人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年十八,试礼部第一。是时,陈傅良有文名于太学,幼学从之游。月书上祭酒芮烨及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右,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孝宗闻之,因策士将置首列。而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幼学对策,其略曰:“陛下资虽聪明而所存未大,志虽高远而所趋未正,治虽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帝览之不怿。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丁父忧,再调潭州。执政荐于朝,帝许之,且问:“年几何矣?何以名幼学?”参政施师点举《孟子》“幼学壮行”之语以对。上伫思,慨然曰:“今壮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删定官。首言:“大耻未雪,境土未复,陛下睿知神武,可以有为。而苟且之议,委靡之习,顾得以缓陛下欲为之心。”孝宗喜曰:“解卿意,欲令朕立规摹尔。”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幼学请对,言:“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于是朝论奋然,始诏与金绝。幼学因请“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众志,公汲引以合材谋,审怀附以一南北”。帝称善。一夕感异梦,星陨于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蔡幼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B.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遺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C.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D.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置的官学。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下第,既指下等、劣等,又指科举时代考试不中。文中指前者。
D.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权力同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幼学才学出众,青出于蓝。他十八岁就位列礼部考试榜首,而且其文章水平超越了老师陈傅良,得到了孝宗的赏识。
B.蔡幼学廷对直言,不避权贵。外戚张说专权时,他敢于直言朝廷政治弊病,因此惹怒了皇上,没能置于首列留京重用。
C.蔡幼学恪尽职守,能解圣意。调任潭州后,他建议孝宗不要受消极的言论、积习影响,而应积极收复国土,引起孝宗共鸣。
D.蔡幼学极尽忠言,鞠躬尽痒。蔡幼学力排众议,使皇帝答应同金国断交,提出了加固根本、聚合人才等治国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
(2)玉培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下面是一节实验课的教学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在这里,只分析其中两种(职业的和事业的)。
职业的研究,这类学者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运用自如。职业化有其必要,但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首先“资料见底”,即穷搜冥索,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 ),最后在材料和理论的配置中提出些观点和看法。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久而久之,难免思想贫乏,言之无物。
事业的研究则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锐,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其突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指迷导悟,前贤后彦,学脉绵长,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的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职业的和事业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我常常认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为什么呢?
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汹汹)地向他走来。
D.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
B.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
C.其次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
D.其次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B.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C.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D.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文化真切搏动的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