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帮 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不认识银娇的,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节选自《蓝花》,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体弱,以此证明自己还具有“帮哭”的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2.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帮哭”有哪些不同和唯一的相同实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在很多领域,移动支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显著的是移动支付方便了居民的消费,无论是出门打车还是市场买菜都可以不带现金。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它还可以保障财产安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教授表示,过去我国的金融服务发展得比较慢,很多人没有信用卡或者没能得到相关的金融或理财服务,移动支付弥补了这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发达国家则是由于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系统比较完善,在移动支付方面的需求比较少。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是一种健康的趋势。“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在无现金支付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和商业环境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并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海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和一些旅游场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这也是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布局的过程。”朱宁表示。
(摘编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材料二:
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加快了走向海外的步伐,从欧洲最繁忙的希斯罗机场免税店到英国受欢迎的比斯特购物村,再到伦敦复古“潮地”卡姆登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显示当地购物环境对中国消费者的友好程度不断提高,也体现出海外市场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实力,中国消费红利正在惠及世界。
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作为支付宝业务运营主体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目前已在英国、卢森堡等地设立分公司。蚂蚁金服希望用技术和数据在十年内为全球20亿用户提供服务,其中60%用户来自境外,通过输出技术和经验,帮助合作伙伴发展,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近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虽然非常便捷,但是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大低,安全隐患非常大,之前就曾发生过多起用户扫码钱被盗刷的案例。
央行明确指出,条码支付有一定技术风险。由于条码是图形显示,不法分子可以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盗用资金;此外,条码容易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
因此,新规明确规定,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下列对材料四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方移动支付自2011年以来,交易规模迅速增长,预计2019年将达到229万亿元。
B.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增速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可能是最高点。
C.数据调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D.中国银联等发布“云闪付”可能使移动支付市场从“双寡头”时代发展到“三足鼎立”时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支付方面,发达国家已落后于中国,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借记卡与信用卡系统方面比较完善,无现金支付几乎没有市场。
B.在无现金支付所呈现出的健康趋势下,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大,使用过程中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C.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蚂蚁金服希望十年内在全球拥有20亿用户,其中的60%来自境外,这说明支付宝已经把战略发展重心转移到欧洲。
D.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如果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则可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移动支付给国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厉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巢父、许由之后,继之以庄子、列子,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侍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借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不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且贵”视为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患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的,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是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情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陈宝良《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质于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要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并拥有“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只要转变了官员为官只为一己之私的意识、习气,就能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避讳的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之为“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称“官讳”,亦称“宪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所反映的,就是避官讳。
三是圣贤,称“圣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qiū”,要读成“区”字等。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称“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避母名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人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年十八,试礼部第一。是时,陈傅良有文名于太学,幼学从之游。月书上祭酒芮烨及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右,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孝宗闻之,因策士将置首列。而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幼学对策,其略曰:“陛下资虽聪明而所存未大,志虽高远而所趋未正,治虽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帝览之不怿。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丁父忧,再调潭州。执政荐于朝,帝许之,且问:“年几何矣?何以名幼学?”参政施师点举《孟子》“幼学壮行”之语以对。上伫思,慨然曰:“今壮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删定官。首言:“大耻未雪,境土未复,陛下睿知神武,可以有为。而苟且之议,委靡之习,顾得以缓陛下欲为之心。”孝宗喜曰:“解卿意,欲令朕立规摹尔。”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幼学请对,言:“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于是朝论奋然,始诏与金绝。幼学因请“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众志,公汲引以合材谋,审怀附以一南北”。帝称善。一夕感异梦,星陨于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蔡幼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B.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遺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C.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人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D.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置的官学。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下第,既指下等、劣等,又指科举时代考试不中。文中指前者。
D.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权力同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幼学才学出众,青出于蓝。他十八岁就位列礼部考试榜首,而且其文章水平超越了老师陈傅良,得到了孝宗的赏识。
B.蔡幼学廷对直言,不避权贵。外戚张说专权时,他敢于直言朝廷政治弊病,因此惹怒了皇上,没能置于首列留京重用。
C.蔡幼学恪尽职守,能解圣意。调任潭州后,他建议孝宗不要受消极的言论、积习影响,而应积极收复国土,引起孝宗共鸣。
D.蔡幼学极尽忠言,鞠躬尽痒。蔡幼学力排众议,使皇帝答应同金国断交,提出了加固根本、聚合人才等治国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
(2)玉培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