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向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木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1.D 2.A 3.A 4.(1)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 (2)(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 (3)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由语段中的“……者,……也”判断句的标志,可以排除A、B两项。 “宜”为动词“应该”,“然”是“宜”的宾语,不应断开,可排除C项。 故选D。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错,“论”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错,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应是“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意思是“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1)句译文: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之,的;灭,剿灭;一,统一。 (2)句译文:(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 虑,思虑;兴,产生;终,最终。 (3)句译文: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工,善于;而,表转折;拙,不善于;两个“于”,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明借的《樊川文集》需要还给图书馆,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请用一段文字向他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对从六国搜刮来的钱财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强秦失去民心在农民起义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查看答案

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求文采、韵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封建社会中,妃是帝王的正妻,等级比嫔、嫱高,而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C.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D.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泛指城市。封建社会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