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觌面:见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 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C. 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 《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 《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土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 《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 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 《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则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强加因果,“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错误,原文是“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D选项“《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错误,由原文“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可知,《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是批判现实主义。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无中生有,“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错误,根据原文“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和“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可知,原文没有说“《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⑤       )之(⑥       )也。至丹以荆卿(⑦       )计,始(⑧       )祸焉。赵尝五战(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⑩       ),李牧连       )之。       )牧       )谗诛,邯郸       )郡,惜其用武而不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存亡之       ),       )与秦相较,或未易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之心,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①        ),破灭之(②        )也。或曰:六国互丧(③        ),(④        )赂秦耶?曰:不赂者(⑤        )赂者丧。(⑥        )失强(⑦        ),不能独(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⑨        )攻取之外,(⑩        )则(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     )先祖父        ),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奉之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矣。至于        颠覆        ),        )固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        )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将土地拱手与人,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激发了敌人的侵吞欲望,遗患无穷。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做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章第二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3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______

(2)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不需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______

(3)城,在古代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为两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