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 A.心手...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A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的美学角度欣赏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各种概念包含的意思,再去加以判断。“技”是指艺术操作中的技巧,“道”是指艺术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A项,“心手相应”,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与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相符合。 B项,“刻镂无形”的意思是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与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不相符合。 C项,“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与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不相符合。 D项,“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与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不相符合。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  )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查看答案

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 B.通感 C.想象 D.表象

 

查看答案

(1)《谈美》的作者____________,晚年时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谈美》全书共15个话题,全部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娓娓道来。

(2)朱光潜在《谈美》的末篇《_______________》中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光潜认为对待同一个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即以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的态度”,以_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__的态度”和以___________为最高目的的“____________的态度”。

(4)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不包含_______________,它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__________________,在审美过程中求得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初学养花的朋友喜欢从市面上购买那种花开正艳的盆花回家,虽然经过精心的浇水施肥护理,但不久花还是枯萎死去。

行家解释说,这些盆花上市前经过临时装盆,根系受到损伤,供应机体养料的能力极弱,更主要的是开花需要消耗大量养料,这种严重透支的状况导致这些花无法适应新环境,最终衰竭而亡。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掐掉那些漂亮的花朵,集中养料去养根。虽然暂时会错过一段美丽的花期,但等到下一个春天,这些恢复元气的花会开得更长、更香、更艳。

以上材料对你思考成长和发展的问题或许有些启发,请以“等待下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 800 字。

(4)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1966 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作品凭借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 60 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

回到中国语境,非虚构写作的流行大致有两个脉络,一个集中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集中在新闻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事件》《了不起的茅侃侃》等成为“10万+”文章。前者主要是专业作家或和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写作者完成,后者基本上是新闻人、媒体人,很多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的经验。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纸媒等传统媒体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得传统新闻业面临危机,体现之一是很多资深记者跳槽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如正午故事、谷雨故事、真实故事计划、《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由于非虚构文章经常成为“爆款”,这导致自媒体公号文章追求非虚构的风格,成为新闻性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内在原因。

非虚构写作还与社会学、人类学有一定的关系。一些经典的社会学报告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现在看起来都带有非虚构的色彩,如美国机械专家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中国社会学家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等,都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呈现出了新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人类学所使用的民族志、口述史、田野调查,对非虚构也完全适用。

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写作者与被写作对象的关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遭遇和交流的过程。好的非虚构作品强调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意识和倾听理念,不是先入为主地用自我的理念来讲述他者的故事,而是首先学会倾听,去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来理解别人的逻辑,进而把自我的认同相对化,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既是为了使他者发出主体性的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非虚构写作“天然”带有一种平民性和人民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虚构作品经常关注平民、底层和社会边缘群体,非虚构的文化职能是让弱势者变得可见;二是非虚构写作者本身也带有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倾向,如新中国以来特别注意培养工人作家、农民作家,也就是说要让工农兵从被描写对象,变成书写的主体,这种“文化翻身”是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作为支撑的,而美国创意写作也是一种让非职业作者掌握写作方法,先学会用非虚构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总之,非虚构有两种基本的理念,一是平民意识,写普通人,让弱势者发声,二是全民写作,非虚构打破了写作的专业化、圈子化,鼓励非职业作者借非虚构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过,非虚构写作对流量、点击率的追求,造成新闻性非虚构写作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也带有猎奇性和揭秘性,这恰好是需要警惕的地方。

(摘编自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是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的两种主要类型,而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之作。

B.中国非虚构写作大致集中在文学领域和新闻领域,作者来源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均有对新闻背景的挖掘、自我批判、自我反思。

C.新闻性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非虚构文章经常成“爆款”,导致自媒体公号追求非虚构风格。

D.好的非虚构作品注重倾听和对话,强调自我与他者的换位与平等意识,既可以使他者发出主体性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猗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