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板桥集·题画·竹》)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②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③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④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郑板桥的这一段话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理解郑板桥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是个什么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意思是“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气等,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叶当中。欣赏如此美景,心胸不由得兴起强烈想要作画的灵感”,客观事物就在那里,而遇见郑板桥一样的画家就想把他们画出来,说明要进行艺术创作首先就应该有一定的客观物象,也说明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思是“其实心里面想画出来的竹子,并不是眼睛里面所看到的竹子,所以当磨好墨、展开纸,刚准备好要下笔,画出来的总是忽然有所改变,并不跟想像好的一样,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也不是心里面想画的竹子”,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的化外机度,就能凝成一幅气韵生动、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也只有在画的世界才有这样子的表现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查看答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查看答案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 B. C. D.

 

查看答案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查看答案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  )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