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板桥集·题画·竹》)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 )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