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八到十六段,完成以下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① ),铿尔,舍瑟...

阅读课文八到十六段,完成以下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①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②               )。”

子曰:“何伤(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夫子喟然叹曰:“吾(④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⑤         )求则非邦也与?(⑥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①通“稀”,稀疏 ②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③何妨 ④赞许,同意 ⑤句首语气词 ⑥哪里 2.由于四个弟子的志向同中有异,也就是说在实施礼治的做法上停留在不同的层面,因此,孔子对他们的志向在肯定的同时又有所差异:对子路的志向“哂之”,因为“其言不让”;对冉求的志向加以鼓励,因为小国也是国家;对公西华的志向做了分析并增加他的信心,连续三个反问句,说明公西华说的其实就是国家大事,他能够通晓礼乐,就能够管理国家;对曾皙的志向则是大力肯定,因为用礼教去感化百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孔子评志,既肯定了大家的志向,又指出不足之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1)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①希:通“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稀疏了;②撰:句中是名词,译为“才能”,具体指为政的才能;③何伤:何妨,句中是没有妨害的意思;与:动词,译为“赞许,同意”;⑤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⑥安:放在句首多作疑问副词,译为“哪里”。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分析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有创意的推断。题干要求回答: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首先找到他对四位弟子评价的句子,然后判断其态度和观点,最后要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他善于因材施教。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孔子评价四位弟子的话,原文是——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即对子路轻率的回答,他是微微“哂笑”;对冉有的志向是认同;对公西华连用三个反问句既肯定了公西华的低调,又指出了他的能力其实很强,应该担当大任;而对曾点则是欣赏,从原文“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以看出。总之,学生的学识、年龄、个性等有差别,孔子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蜩腹”,蝉破壳而出;“蛇蚹”,蛇长出鳞“以至”,达到;“剑拔”,像剑拔出鞘“十寻”,八丈。 第(2)句采分点:“故”,因此;“成竹于胸中”,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熟视”,仔细地看;“乃”,于是,就。 第(3)句采分点:“夫”,发语词;“夫子”,对人敬称,译为“您”;“托于斯竹”,状语后置句;“以为”,认为; “则非耶”,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不是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一至七段,完成以下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⑥         (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也。”

夫子         )之。

“求,尔何如?”

对曰:“         )六七十,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其礼乐,以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㉑         )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查看答案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查看答案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孔子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其言不让”。

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日:“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千________            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舞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