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心理效应),然后再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即种差(“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再按照定义的格式“临近属概念+种差”进行组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比喻论述以地事秦的危害的四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

对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

D.《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B.以有尺寸之地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