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让古典诗词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原因和目的各有不同:不少考生怀揣《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期待拿高分,荣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背诗抄诗只因喜爱,支教老师梁俊为古诗词谱曲并领着孩子们吟唱是为传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参考例文 学生读诗,是为死记硬背,求得高分;外卖小哥读诗,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赏鉴诗词之美;梁俊读诗,是为分享诗词之美,传承优秀文化。读诗无先后,但境界有高低,三种读诗的层次,恰好向我们展示了读诗的三种境界。 为能背能写而读诗,这是第一种境界,见其形而不得其神。这是最功利也是最无趣的一种方式,虽也大致了解其意,但根本无从感知诗歌内蕴之美。因喜爱而去品读诗词之美,感悟诗中圣哲之理,这是第二种境界,可谓观其形而得其神。背诵当然重要,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诗歌可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感发。如梁俊般不止个人喜爱,还希望通过努力,把诗词的美分享给更多人,这已然是第三种境界,品其神而入其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回答: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表明中国和诗歌的渊源,第二句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引发人们关注古诗词,第三句则具体介绍国人关注古诗词的不同原因和目的。显然,材料的重心在后两句,考生要把话题集中在人们关注古诗词的不同原因和目的上。可以就三种情况中的某一种进行评价.如围绕学生为拿高分而关注古诗词是否舍本逐末,雷海为纯粹的喜爱是否更能感受古诗词之美,如何评价梁俊对古诗词传承作出的努力等;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对待古诗词的正确态度,诗歌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在写作时,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文章中要有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立意:①功利背诗,舍本逐末;②诗词点亮人生之美;③以诗词为心,传承文化之美;④读诗乃使人如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归石湖

范成大[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呜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花草意象有很多,请仿照示例,另外选择三个意象,并完成对选择意象的解读。

示例:兰,常用来代表脱俗高洁或孤芳自赏的气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