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 B.可谓好学也已 C.杀之,寘诸畚...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 B.可谓好学也已

C.杀之,寘诸畚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本题: A项,“而母立于兹” 译为: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而”通“尔”,你,你的。 B项,“可谓好学也已”译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已”通 “矣”,了。 C项,“杀之,寘诸畚”译为:把他放在畚箕里。“寘”通“置”,放置。 D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译为: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没有通假字。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已 B.如恶è)臭,如好好色

C.是以君子有jié)矩之道也 D.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让古典诗词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原因和目的各有不同:不少考生怀揣《高考必背古诗文72篇》期待拿高分,荣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背诗抄诗只因喜爱,支教老师梁俊为古诗词谱曲并领着孩子们吟唱是为传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归石湖

范成大[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呜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