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句子。(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5)《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
(7)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矣乎 至: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反中庸也
B.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其至矣乎
C.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者,本也
D.莫见乎隐/人莫不饮食也
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阅读经典片段,完成各题。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
(《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1)《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老子》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
(2) __________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的一面。
(3)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法,各举出一篇书目。
经:《______》 史:《_____ 》
子:《_______》 集:《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苟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大学》节选)
(5)_________,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6)邻国相望,__________,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