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19年12月26日中午12时30分,①_______,因为当天成都天气状况极好,许多市民都拍到了清晰的图片。当日、月、地几乎呈一条直线时,原本照向地球的阳光,就会有一边被月球遮挡,出现这种奇妙的景象。

按照②_________,日食大体可分为三种: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日全食是日面完全被月球遮挡,日偏食是日面的一边被月球遮挡,而③________,但其外周一圈仍可看见明亮的日面,就像一个金色的光环戒指一样。这是2019年我国能看到的最后一场日食,下次我国上空能观测到日食的时间将是2020年6月21日。

 

①成都市上空出现日偏食 ②日面面积被月球遮挡程度的不同 ③日环食是日面的中心部分被月球遮挡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空,根据“当日、月、地几乎呈一条直线时,原本照向地球的阳光,就会有一边被月球遮挡,出现这种奇妙的景象”可知,“这”指的是“日偏食”,故应为“成都市上空出现日偏食”; 第二空,根据“日食大体可分为三种: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日全食是日面完全被月球遮挡,日偏食是日面的一边被月球遮挡”可知,前句为领起句,是对三种日食分类的概括,故应为“日面面积被月球遮挡程度的不同”; 第三空,根据“但其外周一圈仍可看见明亮的日面,就像一个金色的光环戒指一样”可知,应为“日环食是日面的中心部分被月球遮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市,萌芽于殷周,成型于汉代,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      ,有过片刻的辉煌,到了宋朝,夜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      。而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并产生了一个热词——“夜经济”。

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它更是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     。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如果当一座城市的马路在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精神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消费类型。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而文化“潜力股”则是经济发展的“创意股”。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转瞬即逝   洋洋大观   晴雨表   拦路虎

B.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风向标   拦路虎

C.转瞬即逝   洋洋大观   风向标   绊脚石

D.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晴雨表   绊脚石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量子速读法称可让人5分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全是骗术。

B.人文科学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定性研究,一切只能靠自己理解。

C.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常艰辛曲折。

D.我叫他来见你罢,他就在楼上,只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是早就死了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衔接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一座城市的马路如果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B.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当一座城市的马路在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C.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D.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如果当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就人烟稀少,那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小和大是相对的,小外有更小,大外有更大,一般人却想不通这个道理,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很可悲吗?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表达的为官之悔、归隐之志如出一辙。

(3)唐代的边塞诗中,红旗的鲜明形象常与苦寒荒凉的环境形成反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猛虎行(节选)

李白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①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注:①白纻:即《白纻歌》,乐府曲名,为吴地歌舞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先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并聚力刻画茫茫杨花,奠定了诗歌的感伤基调。

B.三、四两句视听结合,色彩明丽,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饮酒赏乐,一遣愁绪的情景。

C.七、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意,既卒章显志,也与题目构成呼应,构思颇具匠心。

D.“猛虎行”为乐府杂曲歌辞,作者拟此作诗,借乐府古辞表现自己“猛虎”之志。

2.本诗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诗分析这种性格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委质于蚡。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旋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是故上许和亲。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归朝,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 之不便/不如和亲

B.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D.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韩子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改革变法”“以法治国”“兼爱非攻”等,他的学说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B.二千石即两千石级的官职,此处指内史。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可以用“二千石”来称郡守,还可以用“两千石”来泛指两千石级的官职。

C.委质即呈献礼物,以表示忠诚信实。本义为放下礼物,古代卑者幼者拜见尊长时,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就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恭敬地退出去。

D.幸即臣子得到皇上的宠幸。也可指女子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或临幸,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还可以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例如“巡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稳固防守,助力梁孝王平息了吴、楚之乱。他和奋力作战的张羽在东线抵御吴兵,成功阻止吴兵越过梁国的防线,两人皆因此而声名显扬。

B.韩安国有宽容之心,他东山再起之后并没有报复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在田甲逃走后,他以灭宗族为由胁迫其回来做官,最后一笑泯恩仇,善待田甲。

C.韩安国主张和亲,其观点和大行王恢的不一致。匈奴来请求和亲时,他有理有据,多角度阐释了兴兵击之的弊端,因此皇上批准了匈奴和亲的请求。

D.韩安国后来逐渐被皇上疏远,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欺侮,死伤无数。他希望能回到朝廷,结果却被调到东边驻防,心中闷闷不乐。几月后,生病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雅闻其贤,旋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猫的故事

梁实秋

①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的一声一声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声大作,唏哩哗喇的,铿天地而动神祇。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

②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③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

④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⑤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⑥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跨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⑦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⑧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⑨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⑩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声音的描写十分精彩。既大量使用拟声词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灵活运用比喻、衬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生动而鲜明地呈现猫的各种声响带给人(特别是“我”)的感受。

B.在捉住闯入书房的猫后,“我”对它的态度首先是怜悯,觉得瘦猫奄奄一息挂着实在可怜,然后是放心,以为猫吃苦头后不会再来骚扰。但事与愿违,“我”转而惊恐,不知猫为何还来,阴魂不散。

C.“厨师”心灵手巧、凶狠严肃,在文中是一个与“我”相对的反面角色。其作用一方面在于制作陷阱捕捉母猫,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反衬出“我”的宽容善良,丰满人物形象。

D.文章以母猫叼着小猫离开书房为尾声,这既体现母猫多疑的形象特点,又体现母猫护子的本能,呼应前文对其母性的歌颂,还通过“人不伤猫,猫却疑人”的矛盾促人思考,留下更深的解读空间。

2.文章第⑧段中,作者惊讶地发现“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作者为这一情节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概括。

3.请以第⑤段为例,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