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绮罗香·红叶

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这一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代指元都的人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1)C (2)①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②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人洛阳花谱”等。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错误,“似花绕”“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红霞虽为断霞,无力回天,但红叶这一光彩形象表明了遗民们的丹心碧血和坚贞气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秋霜已经降临大地,无数的树林落叶纷纷。为着不招致春花的嫉妒,红叶这时才呈现出冷艳的姿容。冷瑟瑟的枫树,排列在吴淞江畔;我这个孤独的旅人,又吟出了愁苦的诗句。我的船儿正停泊在孤村流水之间:在斜阳映照的归途上,红叶有似烂漫的鲜花,连绵无尽。啊,荒凉的水沟里,一片红叶凄凉地飘流着。为什么柔情蜜意它载不去,只载去烦恼忧愁呢?长安的人们哟,有谁关心一下这些疲倦的“旅人”?因为怕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就一味喝酒,四处漂泊,竞成了这个样子。它徒然把自己打扮得时新漂亮,可是却不能列入洛阳花谱之中。它只能在酒杯前随着旋风飞舞,最后化作无数片碎断的红霞纷纷飞逝。啊,我是多么怀念江南的春天,到处呈现出一片浓绿。我闲适地坐在窗前,倾听着夜雨的飘洒。《绮罗香·红叶》是南宋词人张炎所作的一首咏物词。作者在词中着力表现红叶的特点和姿态,借咏红叶以写亡国遗民的飘零身世和光辉节操。词的上片既写出停船靠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归路”的心情。红叶本是载情而去,而此时自己的心情凄苦愁闷,红叶只能载“愁”了。下片“长安谁问倦旅”中的“长安”在这代指元都的人们,“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生发出年华迟暮,孤独飘零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嘉祥驿

[唐]卢渥

交亲荣饯洛城空,秉钺戎装上将同。

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

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晴山色更红。

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有遗风。

注释: ①唐僖宗乾符初年,年已六十岁的卢渥,出任陕观察使,洛阳饯送者甚多,“洛阳为之一空”。②棠树:《诗经·小雅》中以“棠棣之花”,喻指兄弟情义,此有和睦兴旺之意。

1.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写自己辞别故交亲人,穿上戎装,手持斧钺,有着上将一样的凛凛威风,志得意满之情尽显眼前。

B. “星使”指皇帝的使者,“单诏”指皇帝的诏书,此联写自从皇帝派遣使者颁下诏书,自己一直日夜兼程。

C. 诗的尾联猜想治所得百姓一定容易教化,百姓和睦,有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表明作者对完成使命充满信心。

D. 整首诗从眼前的景况写起,到预测未来结束,中间两联描述事由和路上见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五违和之感。

2.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从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两个“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然感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写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听到“一声寒雁”的叫声,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诗,用词考究。“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蒙纱的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谓显贵出行,随从者前呼后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三、四句,笔锋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B.“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

C.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走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灯节的繁华热闹和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