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 ),庭中...

阅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        ),庭中通南北为(②        )。(③        )诸父异爨(④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⑤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⑥         )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⑦        )为墙,(⑧        (⑨        )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⑩        )二世,先妣(⑪        )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⑫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⑬        )去,以手(⑭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⑮        ),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⑯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⑰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⑱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⑲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⑳        )有神护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2、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庭中的变化表现了封建家庭的零落衰败,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C.为了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作者故意借老妪之口追忆母亲的往事。

D.祖母的三句话,三个动作,写出对作者的爱抚、教诲和期望。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①从前 ②一体,整体 ③等到 ④分灶做饭,即分家 ⑤到处 ⑥厨房 ⑦已而,然后 ⑧总共 ⑨两次 ⑩用乳汁喂养 ⑪死去的母亲 ⑫拜访 ⑬等到 ⑭关闭 ⑮取得成效,即考取功名 ⑯上朝 ⑰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⑱原来 ⑲关上窗户 ⑳大概 2.C 3.(1)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我的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个女孩子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相关词语的意思理解如下:①“先是”,即“是先”,译为这之前,即“从前”。 ②一,名词,一体,整体,作“为”的宾语。③迨,动词,等到。④异爨:本义是分灶做饭,即分家的委婉说法。⑤往往,副词,表范围广,译为:到处。⑥庖,厨房,成语有“庖丁解牛”。⑦已而,然后 ⑦已,时间副词,已而,然后。⑧凡,表统筹,总计、总共的意思。⑨再,古今异义词,译为“两次”; ⑩乳,名词活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⑪先妣,死去的母亲。重点在“先”字上,表示亡故。成语有“如丧考妣”。 ⑫过,动词,拜访。⑬比,动词,等到。⑭阖,即通“合”,关闭。⑮成,取得成效,即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之意。⑯朝,动词,上朝。 ⑰瞻顾,同义复词,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⑱故,副词,原来。⑲扃牖,关上窗户。《过秦论》有“瓮牖绳枢之子”的句子。⑳殆,表猜测,大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不是作者“故意”借老妪之口,作者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作者对母亲的记忆并不十分深刻,因此这样写。 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 第(1)句采分点:“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室西于中闺连”;“先妣”,亡母;“尝”,曾经;“妪”,老妇人,文章指归有光家的女婢;“每”,常常;“所”,地方;“而”,通“尔”,你;“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兹”,此,这。 第(2)句采分点:“若”,你;“影”,身影;“何”,为什么;“竟日”整天;“类”,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①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       ),雨泽下注(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1)又北向,不能得(④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⑤        )漏。前(⑥       )四窗,(⑦        )墙(⑧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⑨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⑪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⑫         ),风移影动,珊珊(⑬         )可爱。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修葺前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文章描述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

 

查看答案

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事情?

 

查看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项脊轩的狭小。

(2)《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项脊轩的年久陈旧。

(3)《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