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尾联化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尾联化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何不同?

 

《书愤》中的陆游以诸葛亮自况,借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反映了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和报国无门的郁愤,对投降派进行了贬斥。《蜀相》尾联上承五、六句,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惜之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尾联化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何不同?比较的点是陆游的《书愤》和杜甫《蜀相》两首诗尾联的情感区别。《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像诸葛亮一样尽忠于国家的志向,但是仰慕诸葛亮能得到重用,而自己却被投降派排挤的郁闷。显然,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而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侧重点是对诸葛亮的功败垂成的慨叹,对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赞叹。当然,诗人也有咏史抒怀的意思,从“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可看出他渴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的情感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使他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查看答案

这首诗标题为“蜀相”,为什么诗歌却从祠堂入手写起?

 

查看答案

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根据表格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关键词

用意

作用

思想感情

叹愁

消愁

倾泻

断愁

不敢

 

 

 

查看答案

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髙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