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在今湖南省长沙市附近。②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处,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借景抒情,描写诗人送两位友人远去,不道眼前,反说去处,“秋帆远”“古木疏”意境较为狭浅。

D.尾联中的“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朝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1)A (2)①同情关切之情。从首联中的“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两位友人遭遇贬谪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想象两位友人到达贬谪之地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②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两位友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爽,远望明净高远的蓝天,会一洗烦恼,去古木参天、枝叶稀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两位友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③在劝慰之中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讽刺之意。在圣明的朝代,应该会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遭贬谪,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C项,“描写诗人送两位友人远去” “‘秋帆远’‘古木疏’意境较为狭浅”表述有误。此处是想象之景,秋高气炎,能一洗烦恼之景意境较为狭浅,表述不当。 D项,“点明……”错,尾联只是诗人的宽慰勉励之语。 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屯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至此。②崦:山。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经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从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战地弥漫的黄尘。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需要柴米油盐;有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有人说,生活需要清风明月碧水蓝天;有人说,生活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有人说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的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的还有许多许多。那么,你认为生活需要什么?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体裁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写我

季羡林

①我写我,真是一个绝妙的题目,但是,我的文章却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

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二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竟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否则古希腊哲人发出狮子吼:“要认识你自己!”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吗?

③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④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⑤拿写文章做一个例子。专就学术文章而言,我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反而别人的学术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辈的文章在内,我觉得是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我还没得到答案。

⑥再谈文学作品。在中学时,虽然小伙伴们曾赠我一个“诗人”的绰号,实际上我没有认真写过诗。至于散文,则是写的,而且已经写了六十多年,加起来也有七八十万字了。然而自己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在另一方面,别人的散文,真正觉得好的也十分有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还没得到答案。

⑦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有我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

⑧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我尽管有不少的私心杂念,但是总体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说真话与说谎,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个标准。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⑨我这样一个自命为好人的人,生活情趣怎样呢?我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也是兴趣不少的人。然而事实上生活了八十年以后,到头来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树,只有树干和树枝,而没有一朵鲜花、一片绿叶。自己搞的所谓学问,别人称之为“天书”。自己写的一些专门的学术著作,别人视之为神秘。年届耄耋,过去也曾有过一些幻想,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张,减少一点枯燥,增添一点滋润,在枯枝粗干上开出一点鲜花,长出一点绿叶;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是忙忙碌碌,有时候整天连轴转,“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且退休无日,路穷有期,可叹亦复可笑!

⑩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不能不承认,我运气不错,所得到的成功,所获得的虚名,都有点名不符实。另一方面,我的倒霉也有非常人不可得者。在那骇人听闻的所谓什么“大革命”中,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几乎把老命赔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难忘的。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想八十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亦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的自知之明少一点。

1992年11月16日(选自季羡林著《我的人生感悟》)

1.第⑨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⑤段至第⑨段,作者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请作简要分析。

3.作者最后说,如果有来生,希望 “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的自知之明少一点”。作者真的希望这样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诗歌是从①____ 和②___ 两个方面体现出了诗人的“倦”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③____ 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月明星稀,_____。绕树三匝,____?(曹操《短歌行》)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杜甫《登高》)

(3)骐骥一跃,___ ;驽马十驾,____。(荀子《劝学》)

(4)故国神游,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