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 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 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 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 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 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②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 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 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 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和面对黛玉形 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 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 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 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 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 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⑤《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 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 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 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 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 于《红楼梦》。

⑥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 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⑦《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 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黛玉则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

B.“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C.当我们面对和审视林黛玉这一形象时,也是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D.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就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2.联系全文,泣血的杜鹃指的是谁?为什么?

3.作者说《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1.D 2.指林黛玉与曹雪芹。因为,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绛珠是红色的血泪,知心丫环紫鹃的寓意是啼血的杜鹃,而曹雪芹寄哭泣于黛玉与《红楼梦》。 3.①《红楼梦》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②《红楼梦》中的不少名目及引子曲文,人物名字的谐音寓意,都体现出悲情。③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女子化身的金陵十二钗生命之花凋谢,悲慨万分。④作者在《红楼梦》中寄托了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绝望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无非就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说法错误。结合第七段“《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分析可知,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本题题干有两问,第一问“泣血的杜鹃指的是谁”,首先明确答题区间,通读全文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⑤段“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可知泣血的杜鹃指的是林黛玉与曹雪芹。第二问要求回到“为什么”说泣血的杜鹃指的是林黛玉与曹雪芹,结合“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 于《红楼梦》”分析可知原因。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作者说《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作答本题,首先要求通读文本,再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结合“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可知,《红楼梦》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结合“《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 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分析可知,《红楼梦》中的不少名目及引子曲文,人物名字的谐音寓意,都体现出悲情。结合“《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 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分析可知,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女子化身的金陵十二钗生命之花凋谢,悲慨万分。结合“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分析可知,作者在《红楼梦》中寄托了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绝望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葛剑雄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 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1.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B.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如果城市的功能改变了,那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应随之改变。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 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遇到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就会被强制改变,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很有可能失去生命力。

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D.为了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我们必须保存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罗西塔

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歌德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席慕容

……

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呢?

 

查看答案

依据下列材料写一则通知,文字可以作删减调整,必须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通知的时间为2019年11月15日。

①学校拟举办2019年课本剧竞演活动,请各年级积极组织本年级师生观看。

②本次活动的地点在学校体育馆。

③本次活动由语文组和团委联合举办。

④本次竞演活动将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⑤本次课本剧表演将和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举行。

⑥本次课文剧竞演的主题是“激活名著,点亮心灵”。

⑦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三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近日,有微博网友发帖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石壕吏》等经典篇目删除。”

2月25日下午,记者联系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温儒敏就网传消息向记者表示,“学术性的东西,网上很多人搞不清楚。这没什么好解释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没有任何背景考虑。”

“比如有100篇经典课文,只能收录40篇,哪一篇撤下来大家都有意见。”温儒敏说,这是出于教学必要。同时,温儒敏向记者介绍,目前,教材尚未正式出版。

(转自新浪网,有改动)

你是否赞成从教材中删除《石壕吏》等经典篇目?如果赞成,理由何在?如果反对,理由何在?请分别陈述理由,供出版方参考。要求每条理由陈述不超过35个字。

赞成理由:

反对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孝经》说:“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因为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所以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    )。

小小一团面,被塑造出形状________,图案________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________的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的多重表达,才能创造出为人民________、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千变万化  精美绝伦  喜闻乐见

B.五花八门  变幻莫测  精美绝伦  脍炙人口

C.五光十色  千变万化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

D.五光十色  变幻莫测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创造的魅力是无限的 B.因为喜爱

C.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 D.美的影响力巨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不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B.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C.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的,一定是真正的美,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D.之所以真正的美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是因为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