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具以表闻 将成家而致汝 后人哀之...

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具以表闻         将成家而汝       后人哀之而不

B.使建中具食羞之奠     则获邑          携入室

C.是以区区不能废      不能独         宾主尽东南之

D.汝之纯明宜其家者     函梁君臣之首       朝歌夜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上报;“致”,动词使动用法,使……来;“鉴”,动词意动用法,以……为鉴; B项,“远”,形容词用作状语,在远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小的孩子; C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才。 D项,“业”,名词作动词,继承;“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弦”,名词作动词,弹奏乐器。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征一国者            而御六气之辩          使建中远具食羞之奠

B.小知不及大知           零丁孤苦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夙遭闵凶             云销雨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敛不凭其棺            技盖至此乎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内外、辨明荣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提出了六国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之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④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路途之艰难。

C.颈联实写蜀道中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为后世称道,请从两个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 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 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 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 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 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制造战车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 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 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废卷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之             士大夫传之,以口实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予(赠送)

D.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函得诗(发送)

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