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组句子加黒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失其所与,不知 D.吾其还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C 2.A 3.C 4.D 5.A 6.D 7.D 8.A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C项,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本题, A项,不利,古今义都指延缓,阻碍或制造更多困难。 B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C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D项,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凭借,依靠/接着、继续; B项,然而/既然这样; C项,如果/如果; D项,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兼词,于之。 故选C。 4.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例句: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①认为;②“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③认为;④认为;⑤“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故②⑤与例句相同。 故选D。 5.本题考察学习掌握通假字的能力。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A项,没有通假字。 B项,“说”通“悦”,高兴。 C项,“知”,通“智”,明智。 D项,共,通“供”,供给。 故选A。 6.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D项,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故选D。 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代词,指代“行李”; B项,代词,他的; C项,代词,自己的; D项,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故选D。 8.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A项,“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应该是从侧面。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抵挡

B.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去,到

C.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替换

D.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然后

2.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识有诸?        诸:之乎? B.是心足以王矣    王:称王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D.然,诚有百姓者  然:然而

3.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褊:狭小

B.彼恶知之?                   恶:怎么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怜悯

D.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何陋之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忌不自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