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
A.启诱导发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组句子加黒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失其所与,不知 D.吾其还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抵挡
B.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去,到
C.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替换
D.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然后
2.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识有诸? 诸:之乎? B.是心足以王矣 王:称王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D.然,诚有百姓者 然:然而
3.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褊:狭小
B.彼恶知之? 恶:怎么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怜悯
D.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