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中小学教师可否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早已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而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就在于,不仅明确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力,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惩戒措施、禁止情形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清晰限定。
对于《意见稿)的出台,不少教师认为,教育部出台的这一征求意见稿更多体现的是对师道的维护。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持反对意见者尤其是一些家长担心,惩戒权有可能会促使一部分本来就不懂管理艺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滥用这一权力,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诚然,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适度的惩戒既是促使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也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倘若教师认为拥有了惩戒权,就能将隐于惩戒背后的所有问题“斩草除根”,不仅是对惩戒权的误读,也必将带来更多问题。教师在没有对学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在没有与家长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之前,沉甸甸的戒尺,还须慎举。
那么,如何解决教师在惩戒问题上的困惑,同时也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进一步明晰责权边界?有专家提出,对学生进行惩戒、处分,应建立一个合法、公正的程序。即教师在决定对学生实施较重惩戒之前,要先把学生的违规、不良行为上报给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由学校相关负责部门启动对学生行为的调查,包括听取被惩戒学生的辩护,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惩戒决定,并把情况及时告诉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可提起申诉,学校相关部门再成立申诉委员会进行调查、举行听证会,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做出新的决定。对此建议,笔者深为认同。
总之,“戒尺”的回归,折射出的是隐于惩戒之争背后深层次的师生关系问题。“戒尺”的回归,实质上是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亲子之间、家校之间重建良好关系的呼唤。当每个人都有了一把“心中的戒尺”,时时用来量一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建立了彼此信任、相互支撑、同心同向的关系,或许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中国教育报《“戒尺”回归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呼唤》)
材料二:
11月18日,曲周县依庄乡西来村小学六年级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戒尺试点班”启动仪式,仪式上,学生郑重地将一把成尺交到了老师手中。
据了解,这样的“戒尺试点班”在曲周已设立128个,不过今后,戒尺回归课堂将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试点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把戒尺还给老师。
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教育惩戒权。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与教育惩戒权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教师法则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有专家指出,这些法律并没有提及教育惩成这个概念,这使得“能不能惩或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找不到合规合理合法的惩或与体罚的界限,致使一些负责任的教师如要“管学生”,就可能“风险自担”。甚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教育方式。
而与教师教育惩戒权日渐丧失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关注度、溺爱程度和学生个性的强势提升。
老师不敢管、家长不让管、学生管不得,教育手段失之于软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此,有专家指出,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适当的惩戒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还规定根据学生造规违纪行为教师可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
作为教育惩戒权的执行主体,惩成规则的制定也免除了老师们因惩或不当引“火”烧身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制定的导向是十分积极的,它的出台本身,已经通过话语权的转变,体现了背后教育理念的转换,在重新理顺老师、学生、家长的认识方面是非常正向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薛国风教授认为。
(摘自河北新闻网《“戒尺”回归,惩戒权如何行使》)
材料三:
在国外,不少国家对于惩戒权有自己的标准。中素平告诉记者,惩成应该分为两方面,关于纪律处分,反哪些纪律会予以开除、记过等等,大多数国家没有太多分歧。各国主要的区别在于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违纪,而这也是此次《规定》主要谈到的方面。
兰州市十一中教育集团新区校区学生发展处主任高进儒对此进行了佐证,他谈到美国和英国的经验:“一般的教育惩处,是美国学校实施最多,相对来说也较轻的一种学校惩戒。主要包括:给家长打电话、罚站、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罚早到校或晚离校、勒令离开教室10分钟或30分钟、罚星期六来学校读书,这是一种仅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戒。”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使用的惩戒方法一般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摘自光明网《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引发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家长担心教师因此滥用权力,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B.材料主要是从明晰责权边界的角度,积极肯定《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
C.材料一强调了惩戒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惩戒既是促使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也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
D.关于合法、公正的程序,材料有明确的态度,即教师在决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之前,必须先上报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由学校启动对学生行为的调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尺”的回归,实质上是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亲子之间、家校之间重建良好关系的呼唤。建立了彼此信任、相互支撑、同心同向的关系,教育问题或许也就迎刃而解了。
B.材料二先以曲周县“戒尺试点班”启动仪式为例,说明戒尺回归课堂的现象,然后从已有法律的漏洞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
C.与材料一不同的是,材料二在教师惩戒行为上更强调的是教师可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材料一更强调程序。
D.材料三侧重从国外的经验,强调惩戒权的各国标准。英国、韩国、新加坡的规定中,教师是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的。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发现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
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时间。但是,科学界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部分帮助我们记忆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脑细胞的存在。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类神经元细胞可以将时间信息精确地编译储存。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的大脑给所有事情都加上了时间的标签,这样就使得我们回忆事情显得非常简单。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首先通过过滤这些时间标签,然后通过时间标签将相关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种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或弹钢琴等日常活动以及对于我们回忆往事极为重要。这个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进程》杂志上。这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帕金森综合征等导致记忆力丧失的疾病的治疗上。
这些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部前额叶皮层和技状体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人类大脑掌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重要区域。安·格雷布耶尔表示,尽管这次实验主要是研究称猴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但是脑部的其他区域肯定也存在这些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种经元细胞。
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应用,安·格雷布耶尔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康复。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正是由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在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为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治疗时,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外部刺激帮助患者脑部加速寻找关于时间的记忆,这样患者讲话时会显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神经元修复装置或者神经元修复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神经元细胞所需的多巴胺和轻色胺等)来帮助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恢复。
下一步,安·格雷布耶尔将集中研究脑部是怎样制造这些含有“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的,并研究这些时间记忆细胞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为什么脑部在不同环境下对时间的感受会不相同?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有这些都将可以用带有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来解释说明原因所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彼得。施特瑞克对这次实验结果给予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施特瑞克说:“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我们人体有特定的感觉接收器,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并没有特定的感觉接收器,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储存是由大脑自己形成并运行的。”
1.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一些神经元细胞具有时间记忆功能,这有助于我们对某些技能性的日常活动以及往事进行回忆。
B.实验研究成果给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带来了福音,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试验证明,在脑部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区域甚至脑部的其他区域,都存在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D.实验只是研究证明了时间记忆细胞的存在,并没有研究它的形成机制。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由于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慢,所以他们不具有正常人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的能力。
B.关于时间记忆细胞,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在理论上提出了它的存在,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直到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出现。
C.安·格雷布耶尔提出,有别于我们在视听嗅触等感觉上存在特定的接收器,对时间快慢的感知,与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密切相关。
D.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形策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人类的生活极为重要,记忆力缺失的人已经不能够再弹钢琴、拉小提琴。
B.作为掌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主要区域,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不止人有,猕猴也有。
C.在我们的记忆中,某些事情印象会特别深刻,那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元细胞在当时多而活跃。
D.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帮助,在对其他导致记忆力丧失的疾病的治疗上,也同样能起到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时,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社区物业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师生网络教学,生产服务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守望相助……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硬核”担当。
也有人刷流量、蹭疫情,盲目传谣,哄抢物资,甚至谩骂工作人员、袭击干警。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对象,以“抗疫路上,为你而歌”为标题,给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硬核”担当的国人写一封慰问信。
(2)为开学“科学道德素养与战胜灾难”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3)生命因独特弥足珍贵。反思疫情爆发、抗疫过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世界疫情发展严重的国家写一封建议书,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
(4)“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援赠的物资与标语典雅而温暖。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你,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一定有不少温情的故事,请写一篇文章,讲述抗疫故事,要求以记叙文为主。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个字。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 2019年12月开始在武汉市发生的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2)武汉市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5)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和图示完成题目。
(1)请给①②处横线上补写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两处用词不准确,请予以改正。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美是什么?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
另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带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如果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
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是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泛化了。它并不能完全等于英文的“beauty”,而经常可以等同于一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就是说,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就都叫“美。”
1.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
B.就是说,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就都叫“美。”
C.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D.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是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同化了。
B.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经常都叫“美”, 使“美”这个词泛化了。
C.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美”这个词被泛化了。
D.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同化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B.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从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就可以看出。
C.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都说明人的存在,离不开美的存在。
D.说明人的存在,离不开美的存在,从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