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下联:魑魅魍魍四小鬼,鬼鬼犯边。
请观察这个对联的规律,重新拟写下联。
在下列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_________)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_________),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的广义相对论,(_________)有着天才的迸发,(_________)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_________)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 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 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因反清复明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__________地含笑赴义,他就是 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短暂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精力都主要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 )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 “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 的境界中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甬道 从容不迫 名噪一时 大气磅礴
B.甬道 从容自如 名扬天下 大气磅礴
C.甬道 从容不迫 名扬天下 气吞山河
D.甬道 从容自如 名噪一时 气吞山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说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当时与他一起就义。
B.据说江南文社领袖钱栴是他的岳父,当时与他一起就义。
C.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他的岳父钱栴是江南文社领袖。
D.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南明王朝即将覆灭的短暂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B.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C.在南明王朝即将覆灭的短暂之际,夏完淳把精力都主要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D.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精力都主要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一位抱着小孩的贫苦妇人,对她的动作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子豪迈豁达,历经沉浮,都能自我排解,但他扣弦而歌的两句歌词,却能隐约透露他对皇帝看重他的期盼,这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经过赤壁古战场时,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曾捡到的三国时期的兵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①金②伐③鼓下榆关④,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①摐:撞击。②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③伐:敲击。④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断杀,突出将土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2.本诗序言说“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诗节选部分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周勃)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隆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絳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锋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还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微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①朝,杀辟阳候,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候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微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邮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进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②”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传驰不测之渊,虽贲有之勇不及陛下。险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白:“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淮南厉王:即刘长,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②居代:刘恒做皇帝前曾为代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得:得志、得意 B.正:正直、清明
C.儿:小子,含轻蔑之意 D.用事:执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舍人,宫内人之意,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又为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C.徙,古代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转、移、调、徙等,降级免职的有罢、免、解、期、夺等,文中的“徒”是迁徙移居的意思。
D.崩,《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日薨,士曰卒,大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还可以指太上皇、皇太后及正规皇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周勃并不是社稷的重要大臣,是因为吕后在时,刘家后代像绸带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周勃却没有任何反吕作为;后来吕后死了,他又正好执掌兵权,才能平定乱局。
B.周勃被罢相后回到自己的封国,又被国人告发谋反,于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候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C.袁盎认为文帝对淮南王的处分太过严厉,且淮南王为人刚硬,万一在流放过程中遇到风寒而死,皇帝就会被天下认为“拥有天下却容不下自己的弟弟”,背上“杀弟”的恶名。
D.袁盎盛赞文帝很有勇气,当年诸昌当权时,大臣独断专行,而文帝能从代地乘坐传车,奔驰到祸福难料的京城来,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男士,也比不上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2)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