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______,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_____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______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______的祥林嫂,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和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B.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C.身体所受的折磨是无法和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相比的

D.因为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

B.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

C.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

D.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B.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C.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D.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1.D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语段陈述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为主语更合适,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突出的应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带给人的不好的影响,D项比B项的表述更能突出重点,且句子中“因为……,更为主要的是……”的表述与“从而……”衔接更紧密。排除B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原文“这绝不是……,事实……”可知,应用“危言耸听”。 第二空,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多说”,应用“显而易见”。 第三空,不只:不但、不仅,多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中。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原文有“也”,应用“不只”。 第四空,唾弃:鄙弃。厌弃:厌恶而嫌弃。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人们是“厌恶、嫌弃”祥林嫂,应用“厌弃”。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语都应放在关联词之后,所以应把“她”移至“虽然”之后,排除B项。其二,不合逻辑,“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应互换位置。排除AD两项。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徐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B.“博士”仅为学位名,为学位的最高一级。

C.“公卿”即“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拜”在古代既可以指授予官职,也可以表示恭敬的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写文章闻名当地。他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曾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皇上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向皇帝上疏,反映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制度的规定,建议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下水流写蜀道之难走,“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写黄鹤难飞过,从侧面表现山势高险。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苏轼的《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不能自用其才”)。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