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①曰:“天下之狡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威,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晴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该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组,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石公:作者自号石公。醪(láo):浊酒。突间:即灶间。突,烟囱。伯修:作者大哥的字。晡: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B.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C.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D.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公”,是袁宏道给自己起的号。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取字、号的习惯。苏轼也曾取号为“东坡居士”。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以官职和籍贯作为称呼的习惯。

B.“晡”,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根据古代的历法,古人对时间会有一些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七月既望”一说。

C.“家严”,指的是自己的父亲。古人在称呼上比较讲究,如古代王侯往往称呼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鸿门宴》中“亚父南向坐”中的“亚父”即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D.“未冠”,指的是没有行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女的成人礼,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古代男女要行冠礼,表示其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愚钝笨拙,他随作者到京师,与门隶们玩耍了半年,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不知道。

B.文章共写了四个仆人,其中冬是作者的仆人,共记了四件事,描写较详;其余三个仆人是三弟的仆人,则描写较略。

C.我家狡猾的仆人,往往是得过且过的,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

D.作者举例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2)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1.C 2.D 3.D 4.(1)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但猎人却捉到了它。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吐出墨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竟然成了丧生的原因。 (2)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免不了受冻挨饿。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此处为冬开门撞地的场景,根据语意,可以判定是描述其“身”“头颅”“足”的状态,所以这三个字词前应该断开,因此排除A、B两项; 根据语境,“极力”应该是修饰“推”的,所以排除D项。 句意:曾经要他开门,门的枢纽有点紧,(他)用力一推,身随门开,头颅撞到了地上,脚超过了头顶,全家人大笑起来。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冠礼是古代男女的成人礼,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古代男女要行冠礼,表示其成人”错误。行冠礼的是古代的男子,不包括女子。女子成年后要行笄礼。 故选D。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人们问他的姓名”错误。原文不是“问他的姓名”,而是“问他与他一起玩耍的仆人的姓名”。 B项,“其余三个仆人是三弟的仆人”错误。“其余三个仆人”,一个是大哥伯修的,另外两个是三弟的,并非全是三弟的。 C项,原文中“得过”的意思不是“得过且过',而是“犯错误,有过失”。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判断句);“于”,介词,对于,在;“趋避”,趋利避害方面;“而”,连词,表转折,却;“自蔽”,隐藏自己;“乌贼鱼吐墨以自蔽”(宾语前置句);“乃”,连词,竟然;“梯”,原因。(2)“相继逐去”(被动句);“资身”,资养自身,立身;“策”,方法,策略;“过”,超过;“冻馁”,受冻挨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内城的墙为“城”,外城的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城郭”指城。

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幅泰山日出变化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数百字,却充分表现出作者雪后登山的独特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查看答案

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以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1)卧具:青石为床、________________

(2)睡态:香梦沉酣、________________

(3)环境:红香满身、________________

(4)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家,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胜,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⑧'。”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儿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么个样,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个银样镦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些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却在这里来了。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中浣: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元代王实甫经加工为杂剧,即《西厢记》。③倾国倾城的貌:《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西厢记》,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银样鑞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2.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一样惜花爱花,但宝黛二人葬花的方式不同,其内在心态自然也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小说选段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贾府的介绍都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而展现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

B.首段中作者特意交代宁国府“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目的是从侧面突出贾家不一般的社会地位。

C.选段并没有明确交代林黛玉到贾府的缘由,但文段中众人谈论黛玉之母医病丧死的插叙可以显示出黛玉是因失母无靠才来寄寓外祖母家的。

D.选段中的环境描写从外表深人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荣国府宏伟的外观、豪华的布局,华贵的陈设,从而展现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2.“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一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有关癞头和尚的内容是荒诞的,是作者封建迷信思想的流露。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闻名于世的人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而我们纪念曹雪芹,实际上也就是重新审视《红楼梦》,重新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的过程。

A.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最好的纪念方式,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C.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D.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