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有什么用意?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有什么用意?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进一步说明齐宣王能王天下而不去做。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艺术特色”可以从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思考问题。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大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小事,二者对比鲜明。如果说孟子首先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那么“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比就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更加有力地说明了齐宣王有“王天下”的能力,但没有“王天下”的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宣王问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请赏析以下这段文字:“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查看答案

请简要说明以下这段话的作用:“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查看答案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说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请赏析这段话的作用:“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