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一封拟发给消防大队队长赵刚的邀请函,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修改。要求:格式正...

下面这一封拟发给消防大队队长赵刚的邀请函,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修改。要求: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表达准确。

邀请函

我校拟定于1116日在校内报告厅举办一场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的讲座,特请您惠临贵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请您务必准时前来。如果您能来,就告知我们;如果有事不来,也麻烦您与我们电话联系。联系电话:×××××××××××

××中学校长办公室

20181025

 

①在正文上一行顶格写“尊敬的赵刚队长:”。②在“11月16日”后加具体时间点。如“14点30分”。③将“贵校”改为“我校”。④删去“,请您务必准时前来”。⑤将“如果您……电话联系”改为“届时能否前来,请告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需要学生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谦敬辞等。 通读材料可知,该邀请函缺少称谓,活动的具体时间点也不明确。语言上也有不得体之处,如称自己学校,应用“我校”。请对方准时前来的语境中,“务必”一词语气强硬,不得体,且“请您务必准时前来”与后文内容不衔接,应删掉。邀请函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因此最后一句可修改为“届时能否前来,请告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这几次物种大灭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科学家普遍认为,(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40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从宇宙视角来看,这颗星球依然璀璨、伟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球目前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已经不堪重负。数量庞大的人们在分秒不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人类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管理人员一来,小贩们就赶紧收摊,街道一下变得清静;管理人员一走,他们就又继续倒卖,街道上又变得喧闹无比。

B.有些同志口头上说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但是,—碰到群众提意见多了,他们就从心里不耐烦。这是假民主,是我们坚决要摒弃的。

C.他作为演员走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过硬的业务能力;二是出色的外形;三是极高的情商。

D.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吠,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将水洒得人们一身一脸。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部分爬行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B.造成地球上部分海洋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C.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D.恐龙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秒不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地球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秒不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类在分秒不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数量庞大的人类在分秒不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借“行路”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助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

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 铗,剑。《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 “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 “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 “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2.请联系全词内容,从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片画线的语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邢峦,字洪宾,河间鄭人也。峦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美须髯,姿貌甚伟。州郡表贡,为高祖所知赏,常参座席。高祖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年之宅。”高祖谓司空穆亮、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

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故先皇深观古今,去诸奢侈。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献贸,倍多于常。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恒不足。若不裁其分限,便恐无以支岁。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世宗从之。

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峦至汉中,白马已西犹未归顺,峦遣宁远将军杨举等领卒六千讨之。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藉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兼商贩聚敛,清论鄙之。

延昌三年,暴疾卒,年五十一,上下悼惜之。谥曰文定。

(选自《魏书·邢峦传》,有删改)

(注)①高祖:北魏王朝的皇帝元宏。②萧衍:南朝梁武帝,南梁的建立者。③夏侯道迁: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籍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B.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籍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C.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籍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D.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籍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帙”是包书的套子,一般用布帛制成,古人把一套书叫作“一帙”。“负帙”即背负书籍,谓游学外地,勤奋读书。

B.“行药”又称“行散”,是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服药养生、药后漫步以散发药性的一种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

C.“秀孝”是“秀才”与“孝廉”的合称,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D.“蕃”是古代对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蕃贡”即外国或外族进献的贡品。“蕃”也通“藩”,如“藩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峦少而好学,长而多才,仪表堂堂。州郡上表把他推荐给朝廷,其深受高祖的赏识,常在高祖身边作陪,宠遇过人。

B.邢峦高屋大宅,行事张扬,颇受猜忌。高祖经过邢宅而心生不满,于是派使者前往试探,更加坚信他心怀不轨。

C.邢帘才兼文武,见识超群,功勋卓著。他劝谏世宗以德治国、爱民节用,远赴汉中派军队征讨贼兵,为世宗立下了汗马功劳。

D.邢峦执掌汉中,贪财好货,德行有亏。他诛杀百姓、经商敛财,皆为清正者所鄙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年之宅。

2)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狼的交易

徐国平

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喝过狼奶。

起初,我不信,以为父亲吹牛。父亲就用手指指一旁抽闷烟的祖父说,问问你爷爷。

爷爷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爷爷早年闯过关东,是个猎手。在我的记忆中,他留下的故事很多。更多的是关于他在深山老林亲历的传奇。

那是一个微风徐徐的过午,爷爷睡过午觉,习惯地拎着马扎,来到门外的那棵老槐树下。我给爷爷沏了一杯清茶,端到爷爷身边。

几个孩子正在树下玩着狼吃小羊的游戏。

爷爷轻轻饮啜了一口。瞧着那些嬉闹的孩子,说,你爹小时候真的喝过狼奶。

我一怔。爷爷沉默了一会儿,便娓娓道来。

那年,秋忙过后。爷爷备足干粮,一个人又扛着猎枪钻进了深山老林。

无意间,爷爷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一只嗷嗷待哺的狼崽。母狼可能外出觅食去了。

狼崽毛色深黑带黄,长嘴利牙,其状凶恶。见此,爷爷动了心思。跟随多年的猎犬前些日子被熊瞎子咬死了。正好把狼崽驯服,跟家犬交配,再培养一只凶猛的猎犬。

特别是母狼产下的独崽,尤为凶狠。

狼崽被爷爷带回家,关在一个铁笼子里。有人担忧,你把狼崽逮回来,母狼会不会来报复?野狼可是最残忍的动物啊!

爷爷大大咧咧地说,怕它没这能耐!

狼崽野性十足,毛发倒竖,呲牙咧嘴,不停地嘶叫。即使饿得嗷嗷叫,也不肯吃东西。爷爷知道,抓回的野兽都这样,不轻易被驯服。

给父亲喂奶的奶奶瞧着有些不忍。爷爷说,不用管它,先磨磨它的野性。

三天过去了,狼崽明显消瘦了,爷爷故意投进一些家禽的内脏,试图吊起狼崽的胃口。可狼崽不为所动,不停发出孱弱的嗥叫声。特别是到了夜里,发出的呜咽嘶鸣声更为悚人。

奶奶就央求爷爷,快把狼崽放了吧,听它的叫声,就像吃奶的孩子没了娘一样可怜。要是母狼听到了,准会来寻找它。

第四天,狼崽还是拒不进食。奶奶就挤了一罐羊奶喂狼崽,谁知狼崽毫不领情,只嗅了嗅便转了头。

爷爷无计可施,只好动粗用力扒开狼崽的嘴,强行灌注羊奶。

也就在第五天,临近晌午,爷爷到县城卖兽皮还没回来。奶奶将吃过奶熟睡的父亲放在炕上,去羊圈里撒料喂羊。待回屋的时候,奶奶惊呆了。父亲不见了。

奶奶嚎啕着,跟一帮邻居四处寻找了一个下午,直到爷爷回来。有人说,是不是被狼叼走了。爷爷方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难道,母狼真的来报复了?

看来,父亲是凶多吉少。

隔日一早,透过薄薄的晨雾。早起抱柴的人,隐约发现一只母狼獠牙凸出,一对眼睛闪着蓝光,蹲在屯子口的大道中央。

爷爷一夜未眠,正憋在炕上急躁不安地抽旱烟。闻听有人尖叫,狼来了,噌地抓起猎枪就冲出门外。

爷爷一眼望去,惊讶地发现母狼并不是独自来的。在母狼的身子底下耸动着一个婴儿。婴儿并没有死,张着粉嫩的小手,正津津有味地吸吮着母狼的乳汁。母狼安静地任由婴儿吸乳。

奶奶眼尖,瞧准了婴儿那身红彤彤的衣裳。再熟悉不过,是她用自己的旧衣服改做的。

是响儿。响儿是父亲的乳名。

爷爷也瞧准了。瞬间,也明白了母狼的意图。

母狼劫持了父亲,却没有加以祸害,是想用来换回狼崽。

爷爷忙摆了一下手,示意隐藏在灌木丛里的几个猎人,放下手中的猎枪。

接下来,爷爷疾步跑回家,抱起那只狼崽,提足胆量,一步一步缓缓走到母狼近前,然后,放开狼崽。狼崽霎时来了精神,撒着欢儿,跑到母狼身前。

母狼的眼中多了几分温柔,两条腿竟然跪着,充满感激地望着爷爷。最后,离开身下的父亲,叼起那只狼崽慢慢地走到白桦林,还回了一下头,就消失了踪影。

说到这里,爷爷恍惚又身临当年的场景,心有余悸地说,当我抱起你父亲的时候,看到他嘴角晶莹的狼奶,也很后怕,这可是一场生死交易,庆幸那只母狼没有违约。

最后,爷爷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打过猎,举家迁回祖籍老家。

再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好多人听,大都不信。

我只有说,爱信不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喝过狼奶”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同时也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B.对于“我”的好奇心,爷爷“不置可否”,是因为爷爷不想提及,他对当年所做之事心怀愧疚。

C.狼崽一连几天都不吃爷爷、奶奶投放的食物,说明他们没有真正了解狼的本性,也从侧面说明人类是无法真正驯服野生动物的。

D.母狼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找回狼崽后非但没有伤害幼小的父亲,还跪谢爷爷,这种行为深深触动了爷爷,他因此从那以后不再打猎。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爷爷”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的标题为“母狼的交易”,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