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饰作为生活中绝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饰作为生活中绝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史书”。它不仅仅是种物品,一种象征,更是人本身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意识之下的流醒,是人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的物质化形态,承载着亘古久远的社会内涵。封建社会时期,服饰就如同穿着者的身份表,衣着打扮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在色彩和款式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杨义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就像寒暖流交汇形成丰沃的渔场,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

(摘编自尚亦璇《“衣服狂”与“女作家”的不解奇缘》)

材料二:

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

她的小说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服饰描写比肖像描写细致,这一手法源于向古典文学的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惟其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神”才是决定事物性质与发展的本质。

作为文学作品中复杂多变的人类内心世界更是如此,作家必须着重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并通过某些外部特点去表现人物特质,才能写“活”人物。《倾城之恋》写白流苏由于香港的沦陷而在婚姻上取得了传奇性的胜利。小说中对白流苏的服饰描写省略到几乎没有,与之相反,小说中对另一个女性印度公主萨黑夷妮每次出场的服饰,从披风、发型到指甲颜色都不厌其烦地详尽介绍。这样写凸显了两个形象的差异性:白流苏的世俗实际,追求安稳生活的现实心态和印度公主性感诱惑,注重物质享受。

在毁灭一切的战争中,只有白流苏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张爱玲的人生:安稳的现世生活是苍凉人生中唯一可把握住的东西。可见,即实寓虚,遗貌取神,以少胜多,会使读者掩卷莞尔,有会于心。

除了借鉴前人,她的作品与古典文学中服饰描写的最大区别是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与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相比,虽然同样注重细节的真实细腻,但张爱玲笔下的服饰却更具有现代因素并富隐喻色彩,作者以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体验,借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性的服饰描写。

服饰描写对小说艺术氛围的营造也起了重要作用。《半生缘》写曼璐出场时穿的苹果绿软缎旗袍,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黑手印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暗示了表面的光鲜掩饰不住内心的绝望。提前揭晓的命运结局比未知的悲剧更让人毛骨悚然,也为整个故事提前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

服饰描写还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段。除直接写服装外,作者也注意配饰的描写。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摘编自陈龙《论张爱玲作品的服饰描写》)

材料三:

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也许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却无法洞悉其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

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比如屈原以高冠奇服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以香草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魏晋文人以不拘一格的服饰来表现自己不拘礼法的洒脱个性。他们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而在消费社会中的服饰,人们看重的是其品牌效应,是品牌暗示的意义和生活方式,是借助服饰的符号意义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而是希望对人的等级进行物质性的外在界定,衣着或饰物成为人们赋予身体意义和身份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人通过服饰表现自我,而是人附着于服饰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被其表现。

(摘编自王淑娇《消费社会作为符号的服饰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是一种物品和象征,封建社会的服饰象征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是自我表达的物质化形态。

B.略貌取神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作家通过服饰的外部特点用工笔细描的文学话语揭示人物内心。

C.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写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具有现代因素和隐喻色彩。

D.杨义认为《更衣记》能用色彩、服饰等架构起来奇妙的文艺世界,就因为作者对服饰心存爱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成为其小说风格的重要成分,是她对服饰文化的个性体验。

B.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都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C.如今人们的服饰已没有风格和个性,某些古人却是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

D.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服饰已成为被符号化的商品,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话题具有文化反思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唐朝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诗人用“惯束罗裙半露胸”来描绘唐女子的大胆装束,这是对美的释放与追求。

B.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

C.意大利某品牌女装每推出新款服装就利用传媒讲述设计师故事,通过演绎品牌内涵,唤起人们对品牌的偏爱。

D.有钱人选择服饰时,故意选择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衣服,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将服饰作为一种伪装手段。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服饰描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1.A 2.B 3.B 4.①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中突出以服饰的色彩来架构奇妙的文学世界的特点。②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例证与引证相结合,论证了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的手法与效果,条理清晰,具体全面。③材料三采用对比论证,古今对比,论证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服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特点。 5.①服饰描写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手法,重于通过外部特点去揭示人物内心。②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动态的服饰描写可以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③服饰描写营造气氛、展现人物社会身份、洞悉其性格、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作家凭借对服饰色彩的独特理解,用色彩与服饰相结合来成就艺术佳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工笔细描”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可见应是“以少胜多”; C项,“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写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动感”仅是红玫瑰的写法; D项,“就是因为作者对服饰的那份爱意”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应是“自己对服饰的心得与爱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错误,“所有”范围扩大,张爱玲的小说确实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但不能说她所有小说作品都是如此。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和论点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然后把握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四个选项中的论据与这一观点是否有关。结合“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等信息可知,材料三是说消费社会中服饰成为一种符号。 B项,“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是谈人们对服装追求个性化的话题,与材料三“消费社会中服饰成为一种符号”的话题不一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论证方法的种类,再结合三则材料分析。 首先回顾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然后分析材料,如材料一第二段“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生动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借助服饰的色彩来架构奇妙的文学世界的特点;如材料二中,第一段“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是总论,下面几段围绕第一段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论,结构上来看,属于总分结构,并列举出《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作为例证,又引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语言,这是例证和引证;材料三第二段说“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第三段说“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今昔形成对比,这是对比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服饰描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筛选出服饰描写在小说创作中所起作用的文字,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材料二中“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材料二“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性的服饰描写”,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材料二“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材料三“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材料一张爱玲的例子,“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午寝梦江外兄弟

韩偓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

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

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照应标题,写诗人独自在睡午觉,梦到了好久不见的兄弟。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头发已白,感叹自己年华逝去。

C.尾联用“三千”“几月”来表现诗人离亲人之远、书信难传的现状。

D.诗歌表达了客居在外的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与亲人相见的无奈。

2.请简要赏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 (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②白头:指年老。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时物产的丰美。

C. “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 “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贾玥)  为期一天半的全国来访接待工作会议22日在京落幕。会议通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来访接待工作情况,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进行了部署。

2014年,国家信访局制定下发文件,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提高信访工作效能,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推动信访事项及时就地解决。

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恩玺介绍,近年来,各地各级信访部门紧紧围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这一主线,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抓实工作,推动形成“群众依法就地访、部门依法及时办”的良好态势,依法逐级走访取得明显效果。

从各地情况看,上海、山东等地依托国家信访信息系统规范受理办理程序,建立涉法涉诉走访分流机制。吉林、河南等地积极组织力量到基层明察暗访、督导检查。北京、广西等地深入开展三级矛盾调处等工作,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在会上,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孔海燕分享了有关工作经验。2015年,江苏在泰州、盐城两市试点推行“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权益保障卡”制度,并于去年推广至全省。对于初次走访的群众,由最先受理的单位发卡,信访人凭卡进入“绿色通道”。卡上全程记录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情况,信息同步录入信访信息系统。

一张小卡片带来了大变化。权益保障卡不仅促进信访群众依法逐级走访,也倒逼责任单位及时妥善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江苏累计发卡2.1万张,信访事项全部办结,问题解决率也达到9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