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机张飞 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机张飞

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技术很好,车开得又快又稳,技能比赛还多次获奖。凭着这些证书,刚转业,张飞就当上了桃花镇党委书记刘东海的驾驶员。

刘书记的前任驾驶员自己买了辆车跑客运,据说,是刘书记帮他搞的营运路线牌,但他自己否定,说自己跟随刘书记这两年,认识的熟人朋友多了,哪需要刘书记亲自出面。工作交接完了,他拍拍张飞的肩:小子,给领导开车要精灵点,领导不会亏待你的!

第一天给刘书记开车,是去崖角村调研“三农”问题,路上,刘书记问张飞,部队的驾驶员要遵守《保密守则》吗?张飞说,当然要遵守。刘书记饶有兴趣地说,你背几条我听听?张飞一边开车,一边念道: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张飞一口气背完了十条,刘书记赞道:不愧是部队培养的,非常好!我说,张飞,我们这是小地方,涉及的国家秘密几乎没有,我想,你以后,就把这十条守则中的“国家”二字去掉,可以吗?张飞未置可否。

崖角村的路况很差,坑坑洼洼,张飞紧握方向盘,一句话都不敢说,开得很吃力。刘书记坐在车里,颠上颠下,颠得腰酸背痛,屁股都颠疼了。

崖角村的村委一班人早就站在村头迎接刘书记,看到刘书记下车,一起涌过来问好,一叠声地说:我们村好久都没来过车了,货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小轿车。又望着张飞说:你这师傅好大胆,好技术啊!张飞揩着额头的汗水,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

刘书记在村里走了一圈,对制约村里经济因素得出了结论:路不好!答应拨资三十万元将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村委一班人一下子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刘书记的手说,领导英明,领导英明!回去时,崖角村村委书记装了两篮土鸡蛋、3只土公鸡找到张飞:今天,你把刘书记送来了,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啊!这们这里穷,没什么好东西感谢领导。我给你的是一篮鸡蛋、一只公鸡,其余的全部给刘书记。麻烦你送到他家里。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俩人争执起来,刘书记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张飞说,我是不怕,我怕它们冷不丁啄你一下!刘书记嘿嘿地笑。

刘书记渐渐对张飞有些头疼起来,张飞在部队呆久了,在地方上有些不合潮流,给土特产不要,要就拿钱买,给点“心意”装在信封,还认真地问把信封带给谁,别人请刘书记吃饭,刘书记要坐车去,张飞送到了,他却不去一起吃,宁愿自己去吃碗面条。刘书记曾经想过要换掉张飞,但是,一是没选到如张飞那么技术好的,二是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而且,这么快就换人,别人会认为他刘东海肚量小,容不得人!

刘书记得知张飞媳妇下岗了,说他可以帮忙找个工作,张飞慌忙说不用麻烦领导,后来问他媳妇去哪儿上班了,他说在商场当营业员。书记说那不是很累吗?张飞说不累,正好减减肥。

崖角村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说终于,是因为资金问题,刘书记向县里跑了好些趟,才到了位,途中,修修停停,两年才正式通车了。

通车仪式请了县里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当崖角村村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老书记老泪纵横,说这条路全靠刘书记下村来调研,现在村里什么都能运出去卖了。说到这里,老书记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刘书记,他是个好领导啊,我们要送他几只土鸡蛋都不要,还拿钱买啊!记者当下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第二天,头版头条:送去一条致富路,买下一篮土鸡蛋。副标题:平溪镇刘东海书记为崖角村办实事纪实。

没过多久,县组织部到平溪镇考察,郑重地告诉刘东海,他们考察他两年了,决定将他调某局当局长。见他疑惑不解的样子,来人说,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

刘书记高兴极了,这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好事啊!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飞。他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

张飞说:谢谢您如此看重我,我也有好消息告诉您:我考上公务员了,马上要去报到了!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飞是一个退伍军人,技术好,有追求,并且有责任感、正义感,不谋私利,反对腐败。

B.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的腐败官员,通过他前任司机的经历暗示了他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C.刘书记让司机张飞背诵部队的《保密守则》,是为了变相警告张飞,做领导司机,凡事要注意保密。

D.小说结尾写刘书记和张飞纷纷有升迁的喜讯传来,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刘书记时时,既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又借助周围人的表现来进行衬托。

B.张飞背诵《保密守则》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突出了张飞的责任感和刘书记的心机。

C.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

D.作者对刘书记的前任司机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却使得一个善于钻营、贪利奸猾的形象跃然纸上。

3.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4.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1.D 2.C 3.(1)是崖角村村委书记给张飞和刘书记拿东西,被张飞拒绝。一方面体现了张飞的正直不贪,另一方面也写出刘书记受到张飞限制,为下文崖角村村委书记的感动作铺垫。 (2)是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衬托刘书记的 自私自利,为下文刘书记的高升作了伏笔。 4.答案示例一:认为刘书记当上局长不会很长,定不会有好下场。因为小说中的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贪婪腐败的官员,这样的官,如果没有人束缚他,那么他一定会滥用职权,违反法律法规,受到惩罚。 答案示例二:认为刘书记当上局长后改过自新,严于自律。因为在张飞的身上,让他看到了什么是责任和正直,幡然悔悟,洗心革面,努力做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错误,刘书记的升迁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文中看不出环境对张飞考上公务员的影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的手法判断是否正确,手法效果的分析是否正确。 C项,“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错误,从上文“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等信息可知,拿钱买鸡蛋等并非刘书记的本意,所以“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错误,而且农民的淳朴恰恰衬托刘书记的自私自利。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然后找到写“崖角村”的内容,概括详写的两件事,再从内容和角度两个方面分析事件的作用。 对于第一个问题,考生可以找到三、四、五、六段以及第十段,先看刘书记和张飞开始到崖角村的时候,重点写村民送鸡蛋、鸡给刘书记和张飞,而张飞拒绝了,并拿钱买下这些东西,再看后文,是写路修好后,崖角村的村民非常感激刘书记,崖角村的老书记在采访中表达对刘书记的感激和赞美,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概括,概括的模式为何人何事。 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写第一件事重点突出张飞的表现,表现出张飞的正直,而因为张飞的拒绝,刘书记也不得不拒绝,这也就让村民认为刘书记是正直不贪的,所以就有了下文崖角村老书记的感动,这就为下文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写第二件事,重点突出崖角村村民的感激,可以看出农民的淳朴,农民的感激让刘书记的形象变得非常“高大”,所以有了下文的高升,这就为下文的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4.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和主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然后结合小说的结尾、刘书记高升的原因、刘书记的特点来推测刘书记当上局长后的结局。 首先看小说的结尾,小说结尾提到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结尾在上文已有痕迹,如崖角村村民的感激,如张飞的正直不贪等对刘书记的约束,所以刘书记的升迁可以说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看刘书记高升的原因,由“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可知,刘书记的高升与崖角村有关,而他在崖角村的表现并非是本意,而是受到司机张飞的约束,但从他在去崖角村路上对张飞的暗示、拒收村民所赠后的表现以及想要通过给张飞妻子找工作所作出的拉拢行为都可以看出,刘书记是以权谋私、贪婪腐败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如果没有张飞这样的部下或上司的约束,犯错是早晚的事儿;再看张飞对刘书记的“约束”,当张飞拒收鸡蛋等物品,“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当他想要换掉张飞时,“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当他要被高升后,他对张飞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这说明张飞对刘书记是有影响的,如果刘书记能够根据这次升迁的原因以及张飞的为人特点而改过自新的话,那么他当上局长后应该会有另一番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饰作为生活中绝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史书”。它不仅仅是种物品,一种象征,更是人本身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意识之下的流醒,是人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的物质化形态,承载着亘古久远的社会内涵。封建社会时期,服饰就如同穿着者的身份表,衣着打扮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在色彩和款式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杨义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就像寒暖流交汇形成丰沃的渔场,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

(摘编自尚亦璇《“衣服狂”与“女作家”的不解奇缘》)

材料二:

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

她的小说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服饰描写比肖像描写细致,这一手法源于向古典文学的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惟其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神”才是决定事物性质与发展的本质。

作为文学作品中复杂多变的人类内心世界更是如此,作家必须着重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并通过某些外部特点去表现人物特质,才能写“活”人物。《倾城之恋》写白流苏由于香港的沦陷而在婚姻上取得了传奇性的胜利。小说中对白流苏的服饰描写省略到几乎没有,与之相反,小说中对另一个女性印度公主萨黑夷妮每次出场的服饰,从披风、发型到指甲颜色都不厌其烦地详尽介绍。这样写凸显了两个形象的差异性:白流苏的世俗实际,追求安稳生活的现实心态和印度公主性感诱惑,注重物质享受。

在毁灭一切的战争中,只有白流苏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张爱玲的人生:安稳的现世生活是苍凉人生中唯一可把握住的东西。可见,即实寓虚,遗貌取神,以少胜多,会使读者掩卷莞尔,有会于心。

除了借鉴前人,她的作品与古典文学中服饰描写的最大区别是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与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相比,虽然同样注重细节的真实细腻,但张爱玲笔下的服饰却更具有现代因素并富隐喻色彩,作者以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体验,借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性的服饰描写。

服饰描写对小说艺术氛围的营造也起了重要作用。《半生缘》写曼璐出场时穿的苹果绿软缎旗袍,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黑手印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暗示了表面的光鲜掩饰不住内心的绝望。提前揭晓的命运结局比未知的悲剧更让人毛骨悚然,也为整个故事提前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

服饰描写还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段。除直接写服装外,作者也注意配饰的描写。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摘编自陈龙《论张爱玲作品的服饰描写》)

材料三:

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也许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却无法洞悉其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

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比如屈原以高冠奇服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以香草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魏晋文人以不拘一格的服饰来表现自己不拘礼法的洒脱个性。他们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而在消费社会中的服饰,人们看重的是其品牌效应,是品牌暗示的意义和生活方式,是借助服饰的符号意义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而是希望对人的等级进行物质性的外在界定,衣着或饰物成为人们赋予身体意义和身份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人通过服饰表现自我,而是人附着于服饰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被其表现。

(摘编自王淑娇《消费社会作为符号的服饰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是一种物品和象征,封建社会的服饰象征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是自我表达的物质化形态。

B.略貌取神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作家通过服饰的外部特点用工笔细描的文学话语揭示人物内心。

C.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写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具有现代因素和隐喻色彩。

D.杨义认为《更衣记》能用色彩、服饰等架构起来奇妙的文艺世界,就因为作者对服饰心存爱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成为其小说风格的重要成分,是她对服饰文化的个性体验。

B.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都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C.如今人们的服饰已没有风格和个性,某些古人却是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

D.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服饰已成为被符号化的商品,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话题具有文化反思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唐朝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诗人用“惯束罗裙半露胸”来描绘唐女子的大胆装束,这是对美的释放与追求。

B.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

C.意大利某品牌女装每推出新款服装就利用传媒讲述设计师故事,通过演绎品牌内涵,唤起人们对品牌的偏爱。

D.有钱人选择服饰时,故意选择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衣服,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将服饰作为一种伪装手段。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服饰描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午寝梦江外兄弟

韩偓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

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

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照应标题,写诗人独自在睡午觉,梦到了好久不见的兄弟。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头发已白,感叹自己年华逝去。

C.尾联用“三千”“几月”来表现诗人离亲人之远、书信难传的现状。

D.诗歌表达了客居在外的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与亲人相见的无奈。

2.请简要赏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 (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②白头:指年老。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时物产的丰美。

C. “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 “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